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时,这个词已超越职场选择的范畴,成为其艺术创作乃至人生态度的宣言。对话体的运用,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现实与精神的双重镜像,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职场生活的烟火气,又能触摸到创作者灵魂深处的炽热光芒。
     三、“一意孤行”:反叛与坚守的精神密码
     “一意孤行” 在汉语语境中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暗含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之意。但在树科的诗中,这个词被赋予了全新的精神内涵。当创作者不假思索地说出 “一意孤行” 时,他打破的不仅是职场对话中的常规应答,更是世俗对艺术创作的功利性期待。在这个追求效率与迎合的时代,“一意孤行” 成为创作者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这种反叛精神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傲岸,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清高,都是对世俗规则的主动背离。树科的 “一意孤行” 同样具有这种反叛特质,它是创作者对创作自由的扞卫,是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拒绝被纳入体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一意孤行” 在诗中并非简单的反叛姿态,更是一种清醒的坚守。从 “至今唔觉” 的淡然回应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自身选择的笃定。这种笃定源于对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 —— 真正的艺术创作必然是孤独的探索,需要创作者在无人问津的道路上独自前行。诗中 “人世间有一美:嗌凄美” 的突然转折,将 “一意孤行” 的孤独感升华为美学意义上的凄美,使这种坚守获得了更高层次的价值确认。
     四、凄美之境:孤独美学的诗意升华
     诗歌结尾 “人世间有一美:嗌凄美” 犹如神来之笔,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职场对话的现实层面,陡然提升到美学思考的精神高度。“凄美” 一词在汉语美学中具有独特的意蕴,它既包含了悲剧性的感伤,又蕴含着超越苦难的崇高。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树科笔下的 “凄美”,正是创作者将自身孤独体验投射于审美领域的结果。
     “一意孤行” 的孤独与 “凄美” 的美学价值在此实现了完美融合。创作者在选择 “一意孤行” 的道路时,早已预见了孤独与不被理解的命运,但他依然义无反顾。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赋予了 “凄美” 更深层的精神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悲剧性审美,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命姿态,是创作者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诗意表达。
     在当代社会,这种对 “凄美” 的追求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当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树科笔下的 “凄美” 之美,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人们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纯粹。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美往往诞生于孤独的坚守与执着的追求之中。
     五、结语:在孤行中书写诗意人生
     树科的《话噈话一意孤行啫》以粤语方言为舟,以对话叙事为桨,在现实与精神的河流中开辟出独特的诗意航道。通过对 “一意孤行” 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诗歌展现了创作者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精神困境与突围之路。从语言实验到精神探索,从职场对话到美学思考,这首诗不仅丰富了粤语诗歌的表现形式,更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意孤行” 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看似固执的坚持,让诗歌保持了其独立的品格与精神的锋芒。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诗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粤语方言的独特魅力,更是一个创作者对艺术的虔诚与对生命的热爱。正如诗中所展现的,真正的诗意人生,往往始于一次勇敢的 “一意孤行”,终于对美的永恒追寻。
    喜欢。
  

第382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