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73章 《方言的挽歌与存在的荒原》[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于岭南具体的文化地理中,使普遍性与地方性达成了诗学的统一。
     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下,这首诗可以被视为对粤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文学回应。34;韶城沙湖34;这一具体地点的标注,将诗歌锚定在真实的地理坐标上,而诗中描绘的衰败景象则暗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文化的消解。法国思想家福柯的34;异托邦34;理论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空间:它既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又是承载着多重文化记忆的象征空间。树科通过诗歌创造的正是这样一个异托邦,在这里,个人的记忆与集体的历史交织,地方的变迁与全球的现代性进程共振。
     时间性的断裂在诗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与现代、记忆与现实在诗歌空间中形成尖锐对峙。34;老坑睇34;中的老人形象作为时间的见证者,其沉默的凝视暗示了历史连续性的中断。而34;趴天光34;的漫长等待则呈现了现代人悬置的时间体验——既无法回到过去,又难以抵达未来。这种时间困境与空间困境相互强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性批判框架。
     从精神分析的维度看,这首诗可以被解读为一场关于创伤与哀悼的文本实践。标题34;我哭咗成晚黑34;即暗示了一种无法完成的哀悼过程。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中指出,正常的哀悼能够最终接受对象的丧失,而病态的忧郁则无法割舍与丧失对象的情感联系。诗中的主体显然处于这种忧郁状态,面对家园的丧失,他只能通过反复的言说来尝试处理这种创伤。但诗歌结尾的34;天唔应,天唔光34;暗示这种尝试的失败,从而将诗歌推向存在主义的深渊。
     在语言哲学的层面,树科的粤语诗歌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我们的生存家园逐渐消失,语言是否能够成为最后的栖居之所?海德格尔说34;语言是存在之家34;,而这首诗似乎既证实又质疑了这一命题。一方面,粤语的独特表达确实为诗人提供了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情感家园;另一方面,34;冇屋企34;的终极困境又暗示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张力使得诗歌既是对存在的追问,也是对诗学本身的反思。
     《我哭咗成晚黑》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现代人生存图景: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在记忆与现实的断裂处,在方言与标准语的张力间,现代人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漂泊。树科通过粤语这一文化载体,将这种普遍性困境植根于具体的地方经验中,从而创造出既有文化特殊性又有普遍共鸣的诗学空间。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方言诗歌的贡献,更在于它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在这个意义上,树科的诗歌超越了方言的界限,成为一曲关于现代性困境的普遍挽歌。
     当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冲刷着地方文化的边界,当现代性的铁蹄踏平了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诗歌或许正如树科所实践的那样,能够成为我们最后的抵抗阵地。通过方言的韵律,通过记忆的碎片,通过存在的勇气,诗歌为我们保存了那些即将消失的世界图景,并在这种保存中,为我们提供了面对荒原的些许慰藉。《我哭咗成晚黑》正是这样一首诗,它用泪水浸润的方言,为我们照亮了那些正在消失的归家之路。
    喜欢。
  

第573章 《方言的挽歌与存在的荒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