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23章 《方寸之间的寰宇》[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方寸之间的寰宇》
     ——论《我嘅旅行》中的空间辩证法与粤语诗学建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倔强的边缘性,而粤语诗歌更以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构建着别样的诗学空间。树科的《我嘅旅行》恰是这样一首以粤语为媒介,却在方寸之间展开寰宇想象的杰出诗作。这首诗表面上记录了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实则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与意象组合,完成了一次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从现实景观到文化记忆的精妙转换。本文将从空间诗学的角度切入,探讨这首诗如何通过34;登34;与34;瞓34;、34;游34;与34;谂34;的辩证关系,实现34;五湖四海34;与34;盆景34;的奇妙统一,最终抵达34;身喺天下,心系天下34;的哲学境界。
     一、移动的辩证法:旅行作为空间认知方式
     诗歌开篇即以一组方向对举展开空间叙事:34;喺南去北,自东向西34;。这八个字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坐标系,暗示着旅行的全方位性。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的是粤语特有的方位词34;喺34;(在)与34;去34;(往)的组合,而非标准汉语中常见的34;从南到北34;。这种表达方式在语言学上被称为34;处所化倾向34;,是粤语区别于普通话的显着特征之一。通过这种方言表达,诗人不仅标明了旅行的地理轨迹,更暗示了一种存在的状态——旅行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34;在南方而往北方34;的共时性体验,是同时存在于多个空间的心理现实。
     接下来的四个动词——34;登34;、34;游34;、34;瞓34;、34;谂34;——构成了这首诗的第一个诗眼。诗人34;登长城34;而34;游三亚34;,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光行为;转而34;瞓长江34;且34;谂壶口34;,则转入超现实的想象领域。34;瞓34;在粤语中意为34;睡34;,这个看似平常的动词与34;长江34;搭配,立即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我们不禁要问:如何34;睡34;在一条奔腾的大江上?这里既可能是对34;夜泊秦淮34;之类古典意象的现代转化,更是通过粤语动词的特殊性,将身体与地理的关系推向极致——不是人观赏江,而是将身体完全交付于江,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同样,34;谂34;(想)与34;壶口34;的组合,将物理景观转化为心理景观,黄河壶口瀑布不再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思维活动的触发点与容器。
     这种从34;登游34;到34;瞓谂34;的转换,实际上完成了从外部观察到内在体验的诗学过渡。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指出:34;外部空间与内心空间始终在相互激励、相互保持。34;树科的诗句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通过粤语特有的动词搭配,将地理旅行转化为心理旅行,实现了外部空间与内心空间的辩证统一。
     二、缩微的宇宙:盆景作为空间隐喻
     当诗人宣称34;五湖四海,噈睇盆景34;时,诗歌的空间想象达到了一个转折点。34;噈34;在粤语中意为34;就34;,这个看似简单的副词在此处承担着重要的诗学功能——它将宏大的地理概念瞬间转化为微观的盆景观赏。从修辞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空间转喻,通过尺度上的突变产生诗意。但更深层次上,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34;壶中天地34;的宇宙观。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曾写道:34;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34;这种将大千世界缩微于咫尺之间的审美观念,在树科的诗中得到了现代诠释。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的是34;盆景34;而非更传统的34;假山34;或34;砚台34;,这一意象选择颇具深意。盆景作为活的艺术,需要持续的34;种草淋花,摸泥拣沙34;,这暗示着空间想象不是静态的占有,而是动态的培育过程。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34;居住不是单纯的占据空间,而是一种存在的姿态。34;
     诗歌第二节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34;有时嘅世界/查实噈喺面前脚下34;——粤语34;查实34;(其实)与34;噈喺34;(就在)的连用,通过方言特有的强调方式,将34;世界34;这一宏大概念锚定在34;面前脚下34;的具体空间中。这种表达与普通话的思维习惯形成有趣对比:标准汉语倾向于说34;世界就在眼前34;,而粤语通过34;喺34;(在)与34;脚下34;的组合,更强调身体与空间的直接接触关系。诗人随后用34;啜茶饮海,滴水阳光34;这样超常规的动宾搭配,将日常饮茶与浩瀚海洋并置,再次实践了缩微宇宙的诗学理念。一滴茶水中包含整个海洋,一缕阳光中蕴含全部光明,这种意象处理方式令人想起佛教3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34;的宇宙观。
     三、粤语的诗学:方言作为空

第523章 《方寸之间的寰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