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7章 《方言的抵抗和诗意的栖居》[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术思维的暴力性。
     诗歌结尾的质问振聋发聩:34;仲喺直头噈你哋啲智能/噈系后人类嘅时代?!34;(还是直接是你们的智能/就是后人类的时代?!)。粤语疑问词34;噈34;(就)的重复使用,创造出一种近乎绝望的诘问节奏。这既是对库兹韦尔34;奇点理论34;的诗学回应,也是对技术乌托邦主义的深刻怀疑。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指出,技术正在导致人类的34;无产阶级化34;——丧失知道如何生活的知识,树科通过方言的语调变化,将这一哲学诊断转化为充满张力的诗学呐喊。
     从文学史脉络看,树科的粤语诗歌延续了从黄遵宪34;我手写我口34;的方言诗学实验,到1950年代香港《文艺世纪》粤语诗歌的抵抗传统。但与前辈们不同的是,树科面对的不仅是文化殖民的压力,更有技术理性对方言的消解。在普通话输入法、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产品的包围下,方言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诗人选择用粤语书写34;后人类时代34;的焦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行为,是对本雅明所说的34;讲故事的人34;(der Erz?hler)传统的坚守——在技术时代守护语言的地方性与叙事的人文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人类啲时代》的语言政治学意义还体现在它对34;后人类34;这一概念的本土化重构。英语世界的34;posthumanism34;理论经过粤语思维的过滤,呈现出独特的问题意识。诗中34;仙姑34;与34;先生34;的并置,将西方技术哲学与中国民间信仰进行对话,创造出一种杂糅的批判视角。这种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过程,正如霍米·巴巴(Homi Bhabha)所言,在34;之间34;(inbetween)的空间产生出新的意义可能。
     从诗学技法上看,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拟声词、语气助词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种34;有声思维34;的诗意空间。如34;谂谂噈啱34;中的34;噈34;字,既是拟声又是语法成分,使抽象思考获得了声音质感。这种语言策略呼应了现象学34;回到事物本身34;的主张,在技术抽象化的时代重建词语与存在的血肉联系。波兰诗人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曾说诗歌应该34;为事物命名34;,树科的粤语实践正是通过方言的精确性,对抗技术话语的普遍化暴力。
     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后人类啲时代》代表了南方写作对全球化叙事的修正。粤语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语言,本身就承载着不同于中原中心主义的文化记忆。诗人通过激活这种记忆,为34;后人类34;讨论注入了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解毒剂。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强调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的重要性,树科的粤语诗写正是对技术时代进行34;深度描述34;的文化实践。
     《后人类啲时代》最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在技术普遍化的时代,唯有坚持语言的特殊性,才能守护人性的丰富性。这首诗通过粤语的诗意力量,证明了方言不是现代化的障碍,而是抵抗技术同化的堡垒。正如海德格尔所言,34;语言是存在之家34;,在34;后人类34;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像树科这样的诗人,用方言的瓦砾为人类精神重建栖居的家园。当智能算法日益标准化我们的表达方式时,正是这些固执的方言诗歌,为人类保存着最后的文化基因库。
     在技术乌托邦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树科的《后人类啲时代》犹如一盏方言的灯笼,照亮了被遗忘的存在之维。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34;后人类34;思考必须始于对语言多样性的扞卫,因为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独特的世界经验。在普通话与算法语言的夹击下,粤语诗歌的抵抗姿态提示我们:只有保持语言的复数状态,人类才能在技术时代避免沦为单向度的存在。这或许就是《后人类啲时代》留给当代诗学最珍贵的启示——在方言的裂隙中,永远存在着技术无法同化的、属于人的微光。
    喜欢。
  

第427章 《方言的抵抗和诗意的栖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