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之思与归去来辞》
——论树科《当归噈要归嚟》的诗学建构与精神还乡
文/文言
一、药理与诗理的同构:作为隐喻系统的34;当归34;意象群
34;当归34;二字在汉语诗学传统中本就是一座富矿。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药34;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34;,而南朝《吴普本草》更称其34;神验34;,这种药食同源的特质恰与诗歌的疗愈功能形成奇妙互文。树科此诗开篇即以34;当归,唔喺补药系补心34;破题,将传统药理转化为现代诗学的精神诊疗学。粤语34;唔喺……系34;的强调句式,如同中药炮制中的蒸煮炒炙,对意象进行淬炼提纯。
全诗四段构成精妙的复调结构:首段确立34;补心34;核心,次段转向34;补脑34;的认知维度,三段在34;蓝海34;空间展开存在之思,末段回归34;华夏心海34;的文化原乡。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轨迹,暗合黑格尔34;正反合34;辩证逻辑,却以中药配伍的东方智慧呈现。诗人将34;补34;这一动词进行五次变奏,犹如五味调和的中药方剂,在重复中形成韵律的回环,又于变奏中拓展语义疆域。
二、语言炼金术:粤语方言的诗学突围
作为方言诗歌,《当归噈要归嚟》展现了语言的地方性知识如何转化为普适性诗美。34;噈要归嚟34;的入声韵脚在粤语中如珠落玉盘,其急促的节奏感恰似游子归心似箭的心跳。而34;俾仔孙仲做当归34;中的34;俾34;字,既保留了古汉语使动用法的遗韵,又以口语化的力度击穿代际传承的命题。这种方言写作不是地域性的自我设限,反而如庞德所言34;在方言中发现语言的根茎34;,在粤语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音系统中,生长出普通话诗歌难以企及的表达维度。
诗人对34;补34;字的重复使用,构成巴赫金所谓的34;复调叙事34;。在粤语语境中,34;补34;既可作动词(修补、补充),亦可作名词(补品),这种词性游移创造了解读的迷宫。当34;蓝海度嘅当归34;将地理空间与药理空间叠合,我们仿佛看见屈原34;路漫漫其修远兮34;的现代变奏,只不过这次航向的不是政治乌托邦,而是精神原乡的蓝海。
三、存在之思的中药学转译
34;补脑34;一节堪称全诗的认知枢纽。在人工智能时代,34;补脑34;已从生理需求升华为哲学命题。诗人以34;蓝海度嘅当归34;作喻,将知识获取的疆域拓展至传统认知边界之外。这种开拓精神与张载34;为天地立心34;的横渠四句形成跨时空对话,只不过树科笔下的34;蓝海34;更具后现代色彩——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深海探险,也是数字时代的认知疆域。
34;当归,唔冇俾仔孙仲做当归34;的警句,以否定句式完成存在主义的宣言。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探讨的34;荒诞英雄34;,在此转化为拒绝被命运规训的当归。诗人解构了34;仔孙34;作为文化复制品的传统角色,将其重塑
第358章 《当归之思与归去来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