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漏。
第七次边检在草原与基辅交界的 “黑风口”,千户巴图是萧虎旧部,格外仔细。他翻出李孟笔杆中的词汇册,厉声问:“为何抄蒙古话?” 李孟答:“怕到基辅失礼,学几句问候语。” 巴图又看地形图,见标注着山脉河流,冷笑:“这是舆图吧?” 刘完素忙道:“医官采药,记地形用。”
巴图不信,要搜身。李孟正慌,张诚突然指着远方:“那不是萧将军的巡逻队吗?” 巴图回头的瞬间,王坚悄悄将密写药水藏入马粪堆。待巡逻队走近(实为商队),巴图已被转移注意力,挥挥手放行。李孟擦去冷汗,对众人道:“再往前,便是萧虎地界,更需谨慎。” 此时使团的蜀锦已分赠过半,换来的是蒙古兵的 “通融”,李孟暗叹:“送礼之策,果然管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进入基辅地界,市集上竟见汉商用一种 “虎头银锭” 交易。李孟唤住一名卖绸缎的汉商,问:“这银锭为何刻虎?” 商答:“萧将军铸的,一两顶大汗银锭一两二,因为成色足。” 见银锭边缘刻着 “虎首堡” 三字,背面是蒙古文,知萧虎在经济上已具独立性。
在驿站换钱时,驿丞用天平称银锭,笑道:“宋使若有铜钱,也可换,一比五兑。” 李孟换了十两虎头银锭,见上面有细微凿痕,驿丞解释:“验成色的,真锭不怕凿。” 他将银锭藏入袖中,心想:“萧虎既敢铸币,必怀异心,或可利用。” 陈义在《见闻录》中画下银锭图样,注:“基辅经济自主,非蒙古直辖可比。”
距基辅三十里的 “瓦西里镇”,是汉蒙俄杂居的市集。李孟带张诚闲逛,见汉民包子铺卖 “蒙古奶包”,俄妇摊位摆着汉地胭脂,一派热闹。忽闻争吵 —— 蒙古兵买绸缎嫌价高,汉商说:“按萧将军定的价,一分不多。” 兵卒虽怒,却未强抢,悻悻离去。
李孟问旁边茶摊老板:“萧将军管得严?” 老板答:“他立了‘市规碑,蒙汉俄一视同仁,敢闹事的,不论是谁,都打板子。” 见碑上刻着 “公平交易、欺客者罚”,用三种文字书写,李孟心中一动:“此人治政,确有一套。” 傍晚见孩童在街上唱童谣,汉蒙语混杂,张诚译:“虎头银,亮晶晶,买粮食,养性命。” 知萧虎已深得民心。
镇外有 “流民营”,住着百余从河南逃来的汉人。李孟借口施粥混入,见营中按 “男耕女织” 分工:男子修驿路换口粮,女子缝军衣领工钱,孩童在临时学堂学蒙语。流民王二告诉李孟:“萧将军给咱分地,三年不征税,比在南宋时强。” 问及是否想家,王二叹:“能活命,哪儿都是家。”
学堂里,先生用汉蒙双语教书,黑板上写着 “守土安身”。李孟见墙角堆着《农桑辑要》,知是蒙古颁行的农书,却用汉字誊抄,暗忖:“萧虎以汉法治汉民,又掺蒙古制,手段高明。” 离开时,见营门贴 “流民入籍册”,登记着姓名、籍贯、技能,管理井然,不由得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对手多了几分忌惮。
五月廿八,使团抵达基辅城外,被虎首堡守军拦下。百户赵勇验过鎏金符,却不收国书:“需将军亲批,方能入城。” 命人带使团去 “迎宾馆”(原俄贵族府邸,现招待外使),门口立着 “入堡须知”:“禁带兵器、禁绘舆图、禁私会兵卒”。
迎宾馆内,饭菜是汉地口味(米饭、青菜),却配着蒙古奶茶。赵勇每日来 “问候”,实则监视,李孟趁机问:“萧将军何时能见?” 赵勇答:“将军在查‘通好文书真伪,若属实,三日内必有信。” 第三日午后,赵勇持萧虎手令来:“将军允见,请带国书入堡。” 李孟整理衣冠时,指尖触到笔杆中的密信,心中默念:“临安安危,在此一行。” 远处虎首堡的城楼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一场宋蒙之间的隐秘交锋,即将拉开序幕。
喜欢。
第785章 宋使西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