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5章 宋使西行[1/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85 章:宋使西行(至元四十二年?赴基辅驿路)
     暮春的临安皇城,紫宸殿烛火彻夜不熄。理宗皇帝摩挲着密报 —— 蒙古西征军已抵波兰,基辅一带屯兵数万,不由得忧心忡忡:“蒙古铁骑若西拓得手,转头必南侵,我朝需早做筹谋。” 宰相郑清之出列:“可遣使赴基辅,一探虚实,二观其与欧洲势力的龃龉,若有机可乘,或能联西抗蒙。”
     兵部尚书吴潜却反驳:“蒙古势大,萧虎在基辅经营多年,恐非易与。遣使若暴露意图,反遭猜忌,不如固守江淮。” 争论至后半夜,理宗拍板:“遣使!但需隐秘,只称‘通好问俗,不涉军事。” 当即命内侍取来 “国信所” 封存的鎏金印(南宋国书专用),叮嘱:“使者需机敏,既能观风,又能藏锋。” 殿外春雨淅沥,一场关乎宋蒙博弈的遣使计划,在君臣低语中定了下来。
     礼部侍郎李孟的府邸被禁军悄然围住时,他正校译《蒙古秘史》。内侍传旨:“陛下召见于玉津园。” 李孟心中一凛 —— 他曾于淳佑四年使元,在大都留过三年,蒙语流利,熟知蒙古习俗,这差事怕是躲不掉。
     玉津园水榭,理宗亲授密旨:“你持‘通好文书赴基辅,见萧虎时,需查三件事:蒙古西征兵力虚实、基辅粮储多寡、萧虎与蒙古汗廷的嫌隙。” 赐他三件物:鎏金符(通关用)、密写药水(写情报用)、南宋地形图(标注江淮布防,试探萧虎态度)。李孟叩首:“臣谨记,必不辱命。” 起身时,见皇帝袖中露出半份《蒙古西征图》,知此行干系重大,回家后连夜将蒙语词汇抄成小册,藏于笔杆中。
     李孟选了十名随行人员,各有专长:通事张诚(曾在真定学蒙古语,兼扮仆从)、医官刘完素(懂草药,实则负责绘制沿途地形图)、护卫王坚(原襄阳兵,擅使弩,扮马夫)、文书陈义(书法好,负责记录见闻,暗用暗号)。每人只知部分使命,唯李孟掌全局。
     出发前,国信所送来 “通好文书”,用宋锦装裱,盖鎏金印,言辞谦逊:“宋蒙虽隔江河,然商旅相通,今遣李孟问安,愿续旧好。” 李孟却在文书夹层藏了密信,用朱砂写着 “若萧虎有归宋意,许以淮东节度使”。他对众人道:“沿途见蒙古兵,少言多观,食住行皆听我号令。” 行囊中备着南宋特产 —— 蜀锦二十匹、龙井茶十斤、端砚两方,既作礼品,亦为试探对方态度。
     五月初一,使团从楚州(南宋边境)出发,渡过淮水便入蒙古辖地。北岸关卡,蒙古百户额森翻检行囊,见蜀锦便眼亮:“这等好物,当献大汗。” 李孟笑道:“此乃赠基辅萧将军的,将军若喜欢,待我回程,分赠一匹。” 额森听他说蒙语带大都口音,戒心稍减,却执意要拆看文书。
     李孟递上 “通好文书”,额森不识汉字,只认鎏金印,见印文繁复,便挥手放行。过卡时,王坚腰间的弩箭被搜出,额森厉声问:“为何带兵器?” 李孟答:“路途荒野多盗,防身用,到基辅便缴。” 额森掂掂弩箭,见是宋军制式,冷笑:“南朝人倒机警。” 放行时,悄悄派两名骑兵 “护送”—— 实为监视。李孟回头望淮水南岸,知道此去,再难回头。
     使团沿 “帖里干驿道” 西行,经徐州、济南、真定、大同,再入草原,全程十二处驿站。每到一站,需出示鎏金符,驿卒按 “过客簿” 登记:“宋使李孟一行十一人,马十二匹,携锦、茶、砚。” 食宿由驿站供给,却总有蒙古兵 “伴宿”。
     在真定驿站,李孟见墙上贴 “站户须知”,用蒙汉双语写着 “驿马死则赔,延误则罚”,知蒙古驿站管理严苛。夜宿时,张诚假装如厕,偷听到蒙古兵议论:“萧将军在基辅铸新币,上刻虎头,比大汗的银锭还管用。” 李孟记在暗册。过大同驿站,见汉民驿卒给蒙古兵端洗脚水,低声对陈义道:“记下,蒙古对汉民的辖制,软硬兼施。” 一路风沙,使团成员脸上添了风霜,唯有李孟的蒙语愈发流利,与驿站官周旋时滴

第785章 宋使西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