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65章 基辅教堂[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古式开襟,还悄悄在角落添了朵牡丹(寓意富贵平安),花瓣用金粉勾勒,远看像团温暖的光。伊凡路过见了,刚要开口说 “异教花纹”,却被底下信徒们的赞叹堵了回去:“这圣母看着比从前亲切!” 他摸摸鼻子,转身去检查钟绳了。
     新钟铸成那日,全基辅的人都涌到教堂广场。钟匠是俄人瓦西里,他按萧虎的建议,在钟体刻了三语铭文:“至元四十一年秋,官民共修”,每个字母都凿得深深的。试敲时,王二柱亲自调整钟锤重量:“轻了声闷传不远,重了易裂不长久,三成力正好。” 当钟锤落下,钟声轰然响起,比从前洪亮三分,连多瑙河对岸的渔人都抬头张望。西里尔站在钟楼前祈祷,胸前的十字架随钟声轻晃;汉人商队在东市停下卸货,伙计们抬头数着钟声 “一、二、三”;蒙古牧户在西市给马梳毛,马蹄踏在地上合着钟点;俄人小贩放下摊子合十,画着十字。王茂笑着对伙计说:“钟声能传这么远,平安也能传这么远。” 伊凡靠在钟楼柱子上,听着钟声撞碎晨雾,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防不同族群信徒争执,萧虎与西里尔商定 “分时礼拜制”:辰时为汉人(用汉语诵经,配汉地的木鱼声),午时为蒙古人(用蒙语,诵经时配马头琴伴奏),申时为俄人(用俄语,保留管风琴)。每月初一设 “共祭日”,三语轮换诵经,信徒可自由参加。教堂外立起丈高青石碑,刻《礼拜五禁》,周显的笔迹刚劲有力:“禁喧哗、禁斗殴、禁带兵器、禁强占前排、禁非议他族仪式”,违者由教堂卫队罚抄圣经一段,抄本需经三族教士共同盖章才算数。首月执行时,有个蒙古壮汉想抢占前排,被教堂卫队的俄人队长列阵拦住,队长用生硬的蒙古语说:“上帝面前,先后都是兄弟。” 壮汉摸摸头,乖乖站到后排。此后礼拜再无混乱,连最急躁的蒙古牧户都学会了在祷告时放轻脚步。
     首次共祭日,教堂点燃百盏油灯,琉璃灯盏折射出七彩光晕。汉蒙俄信徒按族群站成三列,却自发在中间留出三尺宽的通道,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西里尔身着三语刺绣的法衣 —— 领口绣汉地云纹,袖口绣蒙古卷草,下摆绣俄式几何纹,先用拉丁语念祷词,再由彼得译成蒙语,王砚译成汉语。当说到 “愿基辅的庄稼丰收、牛羊兴旺” 时,汉人农民、蒙古牧户、俄人佃户同时鞠躬,动作虽不齐,眼角的笑意却一样真诚。祭后分圣餐,汉人得麦饼(仿汉地馒头做法,暄软易嚼),蒙古人得奶饼(掺了酥油,奶香浓郁),俄人得黑麦饼(按传统配方加了蜂蜜),都是用教堂的面粉做的。王茂咬着温热的麦饼叹:“这饼里,有咱汉人的面,蒙古人的油,俄人的酵母,吃着比自家的还香!”
     周显带着吏员清查教会财产,列了厚厚的《教产清册》,用汉蒙俄三语书写:耕地千亩(其中两百亩是近年开垦的黑土地,亩产比旧地高两成)、商铺十间(出租给汉蒙俄商户,租金用来修教堂)、银器三十件(多为信徒捐赠,最贵重的是个嵌宝石的十字架)。登记时用 “双账法”:教会记俄文账,官府记汉文账,每笔财产都注明 “来源、用途、估值”,由双方签字画押。清查中发现三间商铺漏缴了半年税,西里尔二话不说,打开库房取出三匹绸缎抵税 —— 那是信徒捐的,本想做新祭服。“教会更该守法,不然怎么劝信徒缴税?” 他对周显说,指尖因紧张泛白。萧虎命人将绸缎变卖,所得纳入 “教堂助学款”,资助贫困信徒子弟读书,账册公开贴在教堂门口的木板上,谁都能看。百姓见 “教会也缴税”,对官府的税政更信服了,秋收时缴税比往年快了三天。
     教会缴纳的税银被专款专用,周显在教堂旁立了 “税银用途碑”,用红漆标注每笔支出:“十月初三,用教会税银修桥三丈(从教堂到东市的石桥)”“十月十五,发棉衣五十件(给孤寡老人,附领受人签名)”。碑上还刻着领受人的名字,汉蒙俄三语都有,歪歪扭扭的字迹透着实在。俄人孤儿瓦夏领了件狐皮袄,是用税银买的,毛长柔软,他逢人便拉着衣角炫耀:“教堂的税,给咱买了暖和!” 伊凡看着石碑上的记录,又看看领棉衣的信徒们冻红的脸上绽开的笑,终于对西里尔说:“下次登记教产,我也来帮忙吧,我认得旧地的边界。” 西里尔笑着拍他的肩,教堂的钟声恰好响起,洪亮而温暖,在基辅的街巷间久久回荡。
    喜欢。
  

第765章 基辅教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