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章:秋防整饬(至元四十一年?虎首堡防务司)
虎首堡西墙经春汛冲刷,七处裂缝如狰狞伤疤,最宽处能伸进整只手掌。工兵营按萧虎 “古法新造” 令施工:先将裂缝凿成 “燕尾槽”—— 上宽下窄如燕尾分叉,这般形状能牢牢锁住新填的夯土。调糊的配比精确到斤两:糯米浆三升(需浸泡一夜磨成浆)、石灰五斤(经三年陈化)、沙土十斤(筛去石子),混合后黏稠如胶。汉人匠师刘平带着二十名工匠昼夜赶工,木夯系着红绸,每寸墙面需夯打二十下,红绸扬起二十次才算合格。他手持 “测墙仪”—— 一根系着铅锤的麻绳,逐段测量垂直度,发现西墙北段倾斜半寸,当即命工匠拆了重筑:“墙歪一分,战时就可能塌一角!” 萧虎巡工时见工匠们赤脚踩在冰凉的泥浆里,当即命军需官送来了牛皮靴:“墙要筑得硬,人也要护得周全,从明日起,每人每日加一个肉包子。” 半月后墙缝补完,刘平特意在墙根刻下 “至元四十一年秋补” 七个字,又抹上三层桐油,防雨水侵蚀。
在四角箭楼外增筑的 “马面”—— 那些凸出于主墙丈余的矮台,堪称守城利器。马面高与墙齐,用 “双层夯土法” 筑成:内层掺碎麦秸(增加韧性),外层裹青砖(防风雨冲刷),台面密布 “箭孔”—— 上窄下宽,外口仅容一箭射出,内口却宽如碗口,既方便守军射箭,又能防敌军箭矢回射。刘平设计的暗道更是精妙:从马面底部挖通至主墙的通道,高五尺、宽三尺,壁上嵌着油灯槽(供夜间照明),两人可并排传递箭矢。帖木儿带着士兵试走暗道,弯腰穿过时,油灯将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他赞道:“敌军攻马面,主墙能从暗道送箭;攻主墙,马面能从上面射箭,这是‘两面夹击的好法子!” 暗道入口用 “转板门”—— 平时盖着与地面齐平的石板,战时抽开石板即可通行,板上刻着蒙文 “速通” 二字,提醒士兵紧急时刻莫要迟疑。
军器坊的炉火昼夜不熄,铁匠铺里红光映着工匠们的汗珠。李铁牛带着铁匠们施行 “三火三淬” 古法:首火将生铁锻打成丈二长矛坯,次火细细打磨锋刃(磨至寒光能照见人影),末火最为关键 —— 先将矛尖浸入冷水激硬,再放进熬了七日的 “虎骨油” 里浸淬(虎骨与菜籽油同熬,油色呈琥珀色,涂刃防生锈)。淬火时蒸汽 “嘶嘶” 腾起,李铁牛盯着矛尖颜色:“青白色为上,泛暗红就得重淬!” 弓匠坊里更热闹,牛角与松木用鱼鳔胶层层粘合,鹿筋弓弦要 “三缠三晾”(缠一层晾一日,增强韧性),试拉时帖木儿亲自检验:“得百步穿杨 —— 箭入榆木靶三寸才算成。” 见工匠们累得直打盹,他命伙房送来羊肉汤,笑着舀了一碗递给李铁牛:“刀枪锋利了,士兵杀敌才省力,你们的功劳比前线还大。”
李铁牛根据多瑙河之战的教训改良兵器:马蹄铁加铸 “防滑刺”—— 底部铸三排尖刺(每刺长半寸,淬火至坚硬),经驯马师测试,雪地防滑效果比旧款增五成;矛杆缠 “鲛鱼皮”(用热水泡软后缠紧,再涂桐油),手握处刻螺旋纹,帖木儿挥矛试刺冰面,赞道:“从前雪天握矛总打滑,现在能刺进三尺冰层!” 弓匠们则在弓弦涂 “防冻蜡”(蜂蜡混合羊油,寒天不脆断),还缝制 “狐皮暖弓袋”(夜间存弓用,防霜雪侵蚀)。归降的钦察百夫长忽兰来军器坊参观,摸着防滑马蹄铁上的尖刺,又掂掂缠鲛鱼皮的长矛,对身边儿子说:“咱们部落的弯刀砍在这矛杆上,怕是要滑开,汉人的法子是真精明。”
多瑙河至基辅的要道上新增十座烽燧,密度由 “十里一燧” 提至 “五里一燧”,如一串明珠守护驿路。每燧驻兵五人(汉蒙各半),配备 “三色旗”(红示敌众,黄示敌寡,蓝示平安)、“火药信号箭”(箭头裹火药,夜间发射有火光)、“狼牙警笛”(遇袭吹笛,声传三里)。燧长需每日填写《烽燧日志》,记录 “天气、过往行人、异常动静”,遇可疑者必盘查 “路引”(官府签发的通行文书)。汉人燧长赵六教蒙古兵卒认汉字:“这‘警字,上‘敬下‘言,见敌来要恭敬报告,延误了要受罚!”
第764章 秋防整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