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烽燧启用半月,便截获三名无路引的可疑人员,从其怀中搜出羊皮图 —— 上面用俄文标着烽燧位置与驻兵数,赵六拍着图道:“这要是送出去,咱们的烽燧就成了活靶子!”
防务司统一印制 “路引”:汉蒙俄三语书写,注明持证人姓名、目的地、事由、有效期,右上角盖 “虎首堡防务印”(朱红清晰,不易伪造)。烽燧兵卒盘问有 “三问”:“路引与本人是否相符?所载事由是否属实?携带物品有无违禁?” 遇可疑者需 “三查”:查行囊(有无兵器、密信)、查口音(是否本地腔调)、查伤痕(是否有战斗痕迹)。蒙古兵卒巴图起初不认汉字路引,赵六编口诀教他:“‘行字像路口,‘限字有期限,看不懂就拦着,叫文书来查!” 一次巴图拦下持假路引的商人,从货箱夹层搜出铁器,上报后获赏羊一只,他捧着羊对赵六说:“学字能抓细作,还能得羊,我明天就跟你学写‘敌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显推行 “粮仓三层储粮法”:底层铺三尺高松木板(隔地面潮气),中层用 “双耳陶罐” 储青稞(罐口塞石灰包吸湿,罐底垫干草),上层挂烟熏干肉(距屋顶三尺,防冷凝水)。仓内悬 “吸湿草帘”(艾草、薄荷晒干编织,既吸潮又驱虫),每五日更换一次。他带着粮卒 “三查粮仓”:查温度(用竹筒插粮堆,过热即翻仓)、查湿度(墙挂干湿球,超六成即通风)、查鼠患(放捕鼠夹,用猪油做饵)。发现两袋青稞受潮,立即命人倒出暴晒,掺新粮磨粉 ——“宁肯人吃碎粮,也不能让粮发霉”,这是周显常挂在嘴边的话。粮卒们用木耙翻晒受潮青稞,阳光洒在粮堆上,扬起金色的粉雾,周显蹲下身抓起一把,搓了搓说:“晒干了照样能吃,不能糟践一粒粮食。”
为备急行军,周显推广 “炒面干粮”: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磨粉,按 “十斤面掺两斤羊油” 的比例揉成方块,入炉烤至金黄坚硬,用油纸包成 “十人份”(每包够十兵一日食用)。他命人做保质期测试:将干粮分别放潮湿处、干燥处、露天,每日检查霉变情况,最终确定 “干燥储存可放半年,潮湿处能存三月”。帖木儿试吃后皱眉:“这硬饼硌牙!” 周显取饼泡入热水,加肉干煮成糊状,递给他:“行军时烧开水一泡就软,比带米粥轻便十倍。” 粮卒们按此法制作千余斤,装袋后堆在营仓,袋上用红漆写 “至元四十一年秋造”,周显在《粮储册》上批注:“急行军粮,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校场举行 “全防演练”,萧虎任总指挥,帖木儿率骑兵扮 “敌军”。卯时吹号集结,辰时布阵 —— 步兵列 “盾矛方阵”(前排持五尺盾,后排挺丈二矛),骑兵分左右翼待命,巴图带十只驯虎隐蔽于阵侧树林(铜护爪裹麻布,落地无声)。当 “敌军” 冲至百步,萧虎挥旗:“弓手射!” 箭矢如雨点般落下;五十步时 “掷狼牙棒”(带铁钉的短棒,专砸马腿);二十步时巴图吹骨哨,驯虎跃出扑咬马群,虎啸震得 “敌军” 战马惊嘶。帖木儿却率骑兵绕后佯攻,萧虎立即调右翼骑兵拦截,喝道:“记住,敌军不会按你的剧本走!” 演练持续三日,战术漏洞逐一补上,最后一日萧虎命人抬来沙盘,指着标注的伏击点说:“这里是软肋,明日加练骑兵应急转向。”
秋防整饬结束后,萧虎在议事厅主持 “防务功过评”:刘平因马面暗道设计精妙,升 “军工提领”,赏银十两(他将银子全分给工匠,说 “功劳是大家的”);李铁牛改良防滑马蹄铁,记 “大功一次”,准带徒弟二人(他选了两个钦察铁匠,说 “教他们手艺,也是防敌”);赵六截获细作,升烽燧总领,管辖新增十燧(他捧着委任状说 “必不让一个细作过烽燧”)。惩处也毫不含糊:两名粮卒因未及时晾晒青稞致受潮,杖二十罚劳役;三名烽燧兵擅离职守,贬去修驿路。萧虎望着窗外加固的城墙与崭新的烽燧,对众将说:“秋防整饬不是结束,是冬天安稳的开始,咱们守在这里,身后的百姓才能暖炕过冬。” 夕阳下,虎首堡的箭楼与烽燧烟火连成一线,如一条坚实的臂膀,守护着西陲的安宁。
喜欢。
第764章 秋防整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