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虎派帖木儿率五十兵卒赴北岸,接回三十余名战俘家属(多为老弱妇孺),安置在虎首堡近郊的 “归化村”:每户分一间土坯房(带火炕),发一套防寒衣(羊皮袄、毡靴),每日供应两餐(青稞粥、蒸馍)。降卒蒙力克的妻子刚到便生急病,军医连夜出诊,用汉地 “姜汤捂汗法” 救治,次日便好转。蒙力克见妻儿住暖房、喝热粥,握着妻子的手哭:“我原以为降了要做奴隶,没想到……” 他主动求见萧虎:“我愿回北岸劝降族人,他们见我妻儿安好,定会归顺。” 萧虎赐他 “劝降铜牌”(刻 “归顺免罪”),另备十斤茶叶、五匹棉布作见面礼:“告诉他们,早归降早得安稳。”
蒙力克带着礼物回到北岸,见部落正遭暴雪围困,牛羊饿死大半,族人挖野菜充饥。他将茶叶、棉布分给首领,哭诉:“南岸官府给房给粮,我妻儿都好,那萧将军说……” 未等说完,饥民们已围上来:“我们也想归降!” 三日后,蒙力克带回二十余户、百余人,个个面黄肌瘦。萧虎命人先送热粥,再分房屋,给每户发五十斤青稞种子:“开春可种早熟麦,官府派汉农指导耕作。” 有老人捧着青稞哭:“活了六十岁,从没见过官府送种子的。” 这些族人的安置场景被有意让战俘营的钦察人看见,普通士兵归降之心更切。
萧虎故意拉大待遇差距:贵族营每日酒肉不断,却限制外出;普通营虽饮食简单,却可凭劳作换酬劳。士兵们见蒙力克妻儿团聚,铁匠帖木儿受重用,渐渐对贵族心生不满。“我们卖命打仗,他们却在营里享福!” 十余名士兵联名求见周显,愿 “立功赎罪,早日归乡”。周显将诉求报给萧虎,萧虎批复:“可派他们去驿路巡逻,表现好者提前释放。” 消息传回贵族营,忽兰的副将阿勒泰动摇:“要不…… 咱们也归降吧?” 忽兰怒斥:“再等几日,部落定会来救我们!” 却不知部落早已遣使请降。
忽兰最终决定归降,仪式选在虎首堡校场,萧虎亲自主持。忽兰按蒙古习俗割破手指,将血滴入两碗马奶酒,与萧虎各饮一碗:“我忽兰率钦察三部归降大汗,若有二心,死于刀箭之下!” 萧虎赐他 “虎卫百夫长” 铜印(印柄刻虎纹)、玄色披风(内衬狼毛),当场宣布:“忽兰所部迁驻月牙湾,牧场世袭,免三年赋税。” 校场围观的不仅有汉蒙兵卒,还有归化村的钦察族人,蒙力克带头欢呼,忽兰高举铜印,声音哽咽:“我等…… 愿为大汗守边!” 礼炮三响,号角齐鸣,战俘营的降卒们纷纷放下农具,跪地叩首。
萧虎推行 “三制” 安降卒:“牧场划分制” 按人口分地(每户百亩,立界碑);“汉蒙互助制” 每十户归降牧民配一名汉农指导耕作;“千户监控制” 由帖木儿率五十兵卒驻月牙湾,每月巡查一次。忽兰主动提出:“我愿派子弟入虎首堡学堂,学汉文蒙文,懂官府规矩。” 萧虎允准,还在部落设 “译书馆”,供族人学双语。半年后,月牙湾牧场牛羊兴旺,归降的钦察人不仅缴纳赋税,还主动通报北岸异动,周显在《西陲治要》中记:“战俘策反,胜于斩敌千级,此乃攻心之效。” 多瑙河畔的炊烟中,汉蒙俄各族的身影渐渐交融,再无彼此。
喜欢。
第763章 战俘策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