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 章:半渡击之(至元四十一年?多瑙河渡口)
钦察首领忽兰在北岸沙丘后召开军事会议,羊皮地图上用狼血标出渡河点:“多瑙河此段冰层薄,汉人只备三艘渡船,料定我军不敢强渡。” 他指着十五名精挑的 “夜渡卒”:“你们乘羊皮筏先渡,砍断南岸绊马索,拔掉箭楼哨兵,三更天举火为号。” 羊皮筏是用三十张山羊皮缝合(每张涂三遍桐油防水),充气后能载三人一马,筏尾绑着浸油的麻杆灯笼(微光不刺眼,按北斗星方位指引方向)。忽兰亲自检查筏子气密性,将弯刀插入靴筒:“汉人萧虎虽勇,却不知我钦察骑兵善夜战,今夜定要夺下渡口,直取基辅粮仓!” 部落长老劝他等月圆之夜,他却拍案:“月黑风高才好偷袭,等不得!”
暗哨赵五与两名同伴藏在南岸芦苇丛,每人备 “三物”:浸油麻布(防寒)、牛角短刀(防身)、萤火虫灯笼(信号工具)。他们按 “三里一哨” 分布,赵五负责最前沿,距渡口仅五十步,芦苇没顶,呼吸都需小心翼翼。白日他们已摸清钦察骑兵的马蹄声规律(轻骑马蹄声脆,重骑声沉),夜间则靠 “听声辨距”“观光识向”。赵五特制的萤火虫灯笼是用薄纱缝袋,装入百余只萤火虫,既能防风吹,又能控制光亮(手指捏袋即暗,松开即亮)。他与箭楼约定暗号:“一长两短为发现敌军,连续闪烁三下示人数过百,灯笼左右摇晃示敌军已渡河。” 夜幕降临时,三人轮流打盹,刀始终握在手中,芦苇叶上的冰霜沾满衣袍也浑然不觉。
三更时分,赵五忽见北岸飘来数十点微光,像鬼火般在水面移动 —— 正是钦察的羊皮筏灯笼。他按暗号捏亮萤火虫灯笼,三长两短闪烁,接着连续快速晃动,示意 “敌军偷渡且数量众多”。箭楼哨兵张猛是汉人老兵,一眼识出信号,立即点燃预先备好的狼粪堆(狼粪烟浓且直上,雨雪天不散),同时敲响挂在箭楼的梆子,三短一长的节奏穿透夜色,这是 “渡口遇袭,速来驰援” 的信号。密林中的虎兵营距渡口三里,巴图正给驯虎 “雪牙” 检查铜护爪,听见梆子声又见西北方浓烟升起,立即吹起骨哨(一长声为集合,两短声为准备出击),十只驯虎闻声低伏,爪上的铜护爪被特意裹了麻布,踩在积雪和冰面上悄无声息。
巴图率虎兵潜伏在渡口东侧密林,透过芦苇缝隙观察:钦察骑兵已有八十余人登岸,正举刀砍绊马索,另有半数还在筏上,前后脱节。他瞅准时机,猛地吹起冲锋骨哨,哨声尖锐刺耳。十只驯虎如离弦之箭跃出密林,“雪牙” 一马当先,巨啸震得芦苇荡沙沙作响,连冰层都似在震颤。钦察骑兵的战马多是未经驯虎训练的草原马,骤闻虎啸顿时人立而起,不少骑手被直接甩落冰面,皮甲与冰面碰撞发出沉闷响声。“雪牙” 扑向最前的钦察小校,铜护爪一挥便撕开对方皮甲,血溅冰面瞬间冻结;另一只母虎 “金斑” 则专咬马腿,三两口便咬断了领头战马的前腿,马倒时压垮了三名骑兵。巴图在阵后大喊:“虎兵跟紧!别让虎跑太远!” 他手中长鞭挥舞,指引驯虎攻击敌军薄弱处,驯虎们只咬马不袭人,却已让钦察阵型彻底溃散。
箭楼上的萧虎见驯虎得手,立即挥下红旗:“骑兵右翼冲击,步兵守住渡口!” 帖木儿早率三百骑兵在侧翼待命,他的战马 “踏雪” 马蹄裹着特制铁掌(带尖刺,防滑),听见号令便率先冲出。骑兵们按蒙古战法列成楔形阵,帖木儿居中,左右各五十骑护翼,马蹄铁踏在冰面上发出 “叮叮当当” 的脆响,与喊杀声、虎啸声混作一团。他左臂绑着绷带(昨日演练时被马蹭伤),却握矛更紧,远远看见钦察首领忽兰正提刀喝令重整队伍,当即拍马直冲过去。帖木儿的长矛杆缠着防滑麻布,避免冰手滑落,接近时顺势一挑,长矛精准刺穿忽兰的皮甲护心镜,却被忽兰反手一刀划中左臂,旧伤添新伤,鲜血瞬间染
第762章 半渡击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