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49章 民心渐附[1/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49 章:民心渐附(至元三十九年?基辅城郊)
     至元三十九年清明,基辅城郊的冻土刚消融三寸,周显带着三名汉农技师开箱验种。箱中是从白虎城运来的 “耐寒谷种”—— 青稞(生长期短,耐霜冻)、春小麦(颗粒饱满,抗倒伏),每袋都贴着 “试种标号”。本地农夫鲍里斯捏起青稞粒皱眉:“这麦不如咱的黑麦耐寒。” 汉农技师老王取来土样:“基辅土壤偏碱,青稞耐碱,我带了‘调土法—— 每亩掺草木灰五十斤,可降碱度。” 萧虎特批 “试种田” 百亩,分 “纯汉种”“纯本地种”“混种” 三组,每组设专人记录 “出苗期、分蘖数、抗虫性”。老王在田边插木牌:“春分下种,芒种收割,全程可看可学。”
     虎首堡铁工坊赶制的百具 “双辕犁” 运抵各村,发放按 “户等” 分级:贫户(无牛者)发犁具加借牛券(可向驿站借牛三日),中户(有牛者)发犁具加铁锄,富户(有庄园者)需以皮毛抵价(每具犁抵羊皮两张)。发放点设在村头老榆树下,周显带着文吏登记造册,蒙古百夫长安德烈维持秩序。贫户伊凡领犁时手抖:“这犁真不要钱?” 周显指着犁上刻的 “虎首堡监制”:“将军说,春耕误不得,秋后有收再还也可。” 汉农老王当场演示:“这犁比旧犁省力三成,犁头带弧度,翻冻土不卡泥。” 伊凡试犁后咧嘴笑,围观农户顿时排起长队。
     老王带着五名汉农 “包村指导”,每日辰时到田头,从 “浸种催芽” 教起:“青稞需用温水浸一夜,捞起裹湿布,暖炕催芽三日再下种。” 本地农夫习惯 “干种下地”,鲍里斯不服:“祖辈都这么种,哪来这般麻烦?” 老王不争执,在其田旁另开一小块示范田,半月后示范田苗高寸许,鲍里斯的田苗刚露头。鲍里斯红着脸来请教,老王递过 “农时表”(蒙汉双语):“北地春短,误一日苗晚三日,这表记着每月该做啥。” 很快,各村都传开 “汉人师傅的法子灵”,连最固执的老农夫都来问 “追肥该用羊粪还是牛粪”。
     周显组建 “春耕巡查队”,每村驻两人(一汉一蒙古),核查 “实际耕种面积” 与 “申报面积” 是否相符。发现有农户瞒报(怕多缴赋税),巡查队不罚,反赠 “垦荒奖”:“多垦一亩,秋收税免半亩。” 蒙古兵卒巴特尔在 “野狼谷村” 发现大片荒地,农户称 “石头多不好种”,他立即报知虎首堡,调来十名工兵帮忙清石,周显贴出告示:“清出一亩荒地,奖麦种三升。” 此举让春耕面积比去年增两成,农户彼得垦荒五亩,领到奖种时逢人便说:“将军不光要税,还帮咱多打粮。”
     基辅城郊设三处市集(东市近农田、西市临驿路、南市靠河岸),每旬逢三、六、九开市。周显按 “三不原则” 规划:不占良田(选荒坡或河滩)、不扰民居(距村百步外)、不碍交通(留三丈通道)。市集分 “四区”:粮蔬区(农户卖菜种)、皮毛区(牧民换布匹)、农具区(铁工坊直销)、杂货区(汉商售茶叶盐巴)。蒙古千户帖木儿起初反对设农具区:“铁工坊该优先供军需。” 周显算细账:“农户有好犁,秋收多三成,军粮更足。” 开市首日,西市摊位达五十个,吆喝声、马蹄声混着笑声,比战前热闹数倍。
     市集最棘手的是 “比价纠纷”—— 汉商嫌牧民皮毛 “掺旧毛”,牧民怨茶叶 “短斤少两”。周显请三方代表(汉商王茂、牧民巴图、本地工匠伊凡)定 “基准价”:“上等羊皮一张换茶叶半斤,中等换三两,下等换一两;盐巴一斤换青稞五斗,童叟无欺。” 价目表用蒙汉俄三语写在木板上,立在市集中央,设 “评理员”(由三方各选一人)调解争议。一次王茂用碎茶充好,评理员当场开箱验茶,罚他赔牧民双倍茶叶,王茂此后再不敢作假。牧民巴图说:“明码标价,比从前跟商队私下换踏实多了。”
     萧虎依白虎城经验,在基辅设 “民事调解庭”,选三名调解员:汉人周显(精汉律)、蒙古百夫长安德烈(懂草原习俗)、东正教教士西蒙(通俄语与教规)。调解庭设 “双审制”:小事当场调解(如邻里纠纷),大事记录在案(如土地争执),双方签字画押即为定论,不服可上诉虎首堡。首月处理 “羊群越界” 案:牧民鲍里斯的羊啃了农夫伊凡的麦苗,鲍里斯愿赔羊,伊凡要赔粮。西蒙提议 “折算赔偿”:“按市价,五只羊抵十斗麦。” 双方皆服,围观民众赞:“不偏

第749章 民心渐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