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48章 驿站拓通[1/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48 章:驿站拓通(至元三十九年?基辅至白虎城)
     至元三十九年,萧虎组建 “驿路勘察队”,以蒙古千户帖木儿为正使(熟草原地貌),汉人工匠李墨为副使(精舆图测绘),另选十名 “双能卒”(既会骑射又识文字)。出发前,帖木儿带着三名蒙古向导勘察水草:“草原驿站,先看马能不能吃饱。” 李墨则背着测绳与罗盘:“还得看地势,坡度超过三成的地方不能建站,雨季易滑坡。” 两人约定 “每日三会”:卯时议路线,午时记地形,酉时绘草图。首月行至 “野狼谷”,帖木儿凭经验绕开暗藏沼泽的 “亮滩”,李墨则在图上标注 “此处积水三尺,绕行三里为妥”,互补的勘察让路线误差控制在十里内。
     勘察队定下 “百里一站,五十里一铺” 的规制,站点需满足 “三有”:有可饮泉水(需测水质,含碱量高者弃用)、有背风坡地(防冬季寒风)、有可樵采林木(供燃料)。在 “黑风口” 选址时起争议:帖木儿选山坳(避风但取水远),李墨选河畔(近水但风大)。争执三日,李墨用皮囊运水试验:“山坳取水往返需一个时辰,遇风雪更难;河畔可筑防风墙,三日便能完工。” 最终采用 “河畔筑墙” 方案,李墨设计 “L 形防风墙”(用夯土筑成,高丈二),既挡风又近水源。全线共选十二站,每站在舆图上用红笔圈注 “站名、水源、草料储量”。
     站房建设按 “冬暖夏凉” 原则:墙体用 “夹心土坯”(外土坯、内填干草,防寒),屋顶覆茅草(厚三尺,掺黏土防雪),室内设 “通炕”(火道贯穿三间房,烧牛粪即可取暖)。每站配 “三屋一院”:正屋(驿卒值守与文书存放)、侧屋(商旅暂歇)、杂屋(储粮与工具),外围筑木栅栏(高丈五,设了望口)。汉人木匠张诚改良炕灶:“灶门设在屋外,烟从地下走,屋里不呛人。” 首座驿站 “基辅第一站” 建成时,帖木儿摸了摸暖炕:“这般暖和,冬天冻不死驿卒了。” 站房门口挂木牌,用蒙汉双语写 “站内备马五匹,草料三日量”。
     每站需储备 “四季草料”:夏季割青草晒干(储于通风草棚),秋季收燕麦秸秆(压实成垛防霉变),冬季备干牛粪(替代燃料)。帖木儿从蒙古部落征调 “牧马人” 专司草料:“每站需储干草二十垛(每垛千斤),燕麦五石,不够者罚俸。” 汉人驿丞周平创新 “青贮法”:将鲜草切碎,分层压实于地窖,撒盐防烂,开春后仍能保持青绿。在 “野狼谷站” 检查时,帖木儿戳开草垛:“草干且无霉味,这般储备,马开春掉膘能少三成。” 每站设 “草料账”,每月盘点,损耗超一成需说明缘由。
     驿卒选 “两类人”:蒙古骑手(擅草原辨向、驯烈马)、汉人驿卒(擅文书登记、算术记账),每站配十人(六蒙四汉)。蒙古骑手巴特尔精于 “星象导航”,能在无地标处辨方向:“北极星指北,三星连线指东,错不了。” 汉人驿卒刘振擅长 “文书速记”,公文过目即能复述,周显赞他 “百字文书,三遍可背”。训练时设 “双语课”

第748章 驿站拓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