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 章:续盟大典(至元四十年?白虎城祭天坛)
白虎城工匠营的汉人木工头赵德正指挥着二十名工匠更换祭天坛的主梁,斧凿声在清晨的薄雾中格外清晰。“这根松木得从百里外的黑松林选,” 他踩着脚手架丈量旧梁,松木已在风雨中侵蚀出裂纹,“要选三丈高、五人合抱的百年松,去皮后用桐油浸三月,再裹三层麻布防潮。” 蒙古工匠巴特尔扛来新梁,松木表皮还带着松脂香气,他擦汗道:“赵师傅放心,咱部落猎手盯着呢,选的都是没虫蛀的好料。” 工匠们用滑轮将新梁吊上三丈高的梁柱位,赵德用墨斗弹出直线,确保 “梁柱垂直,不差分毫”—— 这祭天坛是十年前首盟之地,此次修缮特意保留原有的青石板地基,只换新梁与彩绘,梁上 “日月山河图” 由汉蒙画师共同重绘,日轮用金粉,山峦掺赭石,更显庄重。
脱脱带着五十名虎营兵卒在白虎城东门迎接宾客,官道上的烟尘从三日前便没断过。先来的是贝加尔湖沿岸的布里亚特部首领,他们骑着披红毡的驯鹿,鹿鞍上驮着貂皮与蜂蜜作为贺礼;随后是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使者,带来了陨铁打造的弯刀;最远的是乌拉尔山以西的钦察部首领,带着百名骑兵,马蹄踏过石板路时火星四溅。脱脱按 “亲疏远近” 安置宾客:近盟部落住城内馆驿(铺羊毛毡,设暖炕),远来首领住城外营帐(配汉地铜炉与蒙古毛毯)。汉人驿丞周显特意准备了 “双语菜单”:蒙餐有烤羊腿、奶豆腐,汉餐备着黍米饭、腌菜坛,连茶具都分银碗(蒙古用)与瓷杯(汉人用),确保各族首领都吃得习惯。
白虎城铁工坊的李铁山正与蒙古银匠阿合马敲打一块成色极佳的纹银,这是要做 “虎符银印” 的胚料。“虎符分左右,左符刻‘北境联防,右符刻‘军政共辖,” 李铁山用刻刀在银坯上勾勒虎形,“虎首要威严,虎尾卷住银印边缘,象征兵权稳固。” 阿合马则负责錾刻蒙文,他的小锤在银面上轻点,蒙文 “永固” 二字渐渐成形。两人争执了三日:李铁山坚持虎目要用赤铜镶嵌(汉俗 “铜睛显威”),阿合马主张留空(蒙古敬虎不饰异物),最终脱脱裁定 “铜睛镶内,外覆薄银”,既合汉艺又顺蒙俗。银印铸成那日,称重恰好二十两,李铁山捧着银印笑道:“这分量,执印者必知责任重千斤。”
祭天坛上,香雾缭绕,十二根盘龙柱下站满了各族首领。拔都身着银甲,萧虎披紫袍,两人在祭台前相对而立。脱脱捧着锦盒上前,打开时阳光照在虎符银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拔都取左符,萧虎持右符,两手一合,虎首严丝合缝,银印上的蒙汉铭文恰好拼成 “北境永固,盟誓天鉴”。“十年前咱换的是木符,” 拔都声音洪亮如钟,“今日换这银符,是要让北境各族知道,盟约比银子还经得住磨!” 萧虎举起合璧的虎符银印对天朗声道:“持此符者,可调北境军马、征粮草、筑城防,违令者,天地共诛!” 话音落,祭台下的各族首领齐齐举刀或按剑回应,声震山谷。
大典前一夜,脱脱的帐内还亮着灯,拔都正指着一幅《北境舆图》教他与使虎部落少主巴图念誓词。巴图才十六岁,脸上还带着稚气,念到 “同心御敌” 时总咬不清字音,脱脱便放慢语速教他:“‘同要张口,‘心要收气,跟着我念。” 拔都坐在一旁抽着旱烟,烟袋锅明灭不定:“明日宣誓不是儿戏,你爹当年在祭天坛断指为誓,你如今要记着,誓词说出口,就是用性命担保。” 他从怀里摸出块狼骨令牌,刻着部落图腾:“这是你爹留给你的,明日
第738章 续盟大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