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定。评审标准有三:“是否省工、是否耐用、是否合寒地用”,达标者记入簿册,优异者给予奖励。汉农赵五改良了犁具,在犁尖加了三寸铁齿,“冻土硬,普通犁铧耕不动,加了铁齿能深翻半寸”,评审团实地测试后,当场判为 “优”。使虎部落的少女阿古拉改了驯虎鞍,在鞍垫里加了狼毛夹层,“虎冬日常蹭痒,加狼毛能保暖还防磨”,虽未达 “优”,也得了 “良” 的评语,巴彦拍着她的肩笑道:“女娃家心思细,比你阿爸强。”
奖励按 “三等九级” 划分:下等奖粮食布匹(如改良农具奖粮五石),中等奖银钱工具(如改良锻造法奖银十两、好铁二十斤),上等奖 “技艺牌匾”(挂在工坊门前,免税半年)。赵五的改良犁具得了中等奖,领银钱时手抖个不停:“这辈子没想过种地的能得官银。” 更风光的是李铁山,他改良的 “三刃冰钻” 获上等奖,脱脱亲题 “巧夺天工” 牌匾,挂在铁匠铺门楣,过往军民都要驻足看一眼。这股创新风让工匠坊热闹起来,每日都有人揣着新想法来登记,连扫地的杂役都琢磨着 “怎么让扫帚更抗冻”。
开春播种时,蒙古牧民的木犁在冻土上频频断裂,汉农的铁犁虽耐用,却因太重不好搬运。脱脱索性在工匠坊设 “交流日”,每月十五各族工匠聚在一起切磋。蒙古木匠帖木儿发现汉人犁架的 “燕尾榫” 比部落的 “直榫” 结实,便缠着王木匠请教;王木匠则对蒙古人的 “皮毛鞣制术” 感兴趣 —— 他们用狼粪烟熏皮毛,比汉地的硝石法更耐高寒。使虎部落的皮匠娜仁带来鞣制的虎皮,柔软如缎,汉人皮匠刘三摸了又摸:“咱用皂角水总硬邦邦的,你这法子可得教教我。” 娜仁笑着比划:“不难,要在烟里熏七七四十九日,每日翻面……” 语言不通便靠手势,一月后工坊里竟多了不少 “汉式榫卯的蒙古鞍”“蒙式鞣制的汉人皮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工匠们合作打造 “寒地巡逻车”:汉人木工做车架(用桦木,轻便抗冻),蒙古铁匠打铁轮(加防滑齿),使虎部落缝车篷(狼皮内里,防风保暖)。试车那日,巡逻车在雪地里行得又稳又快,比传统雪橇省三成人力。更妙的是 “多用炊具”:汉人铸锅形,蒙古人加支架(可架在篝火上),使虎部落镶皮套(防烫手),一锅能煮饭、烧水、烤肉,深受巡逻兵喜爱。李铁山看着这些融合各族技艺的工具,在技艺录上补写道:“单打独斗难成事,合在一起能造宝。” 脱脱见交流成效显着,便命每季度评选 “融合佳作”,获奖者可参与大都的工匠评比。
白虎城决定举办 “寒地技艺节”,工匠坊总管周显带着人规划展区:“分‘衣食住行四区,每区设‘演示台‘评判席‘民众体验处。” 汉人展区备着打铁表演、织布演示;蒙古展区要展示马鞍制作、奶制品加工;使虎部落则准备驯虎技巧、皮毛鞣制。为吸引民众参与,特意设 “猜技艺” 游戏:展示改良工具的半成品,猜对用途者得小奖品(铁制小工具)。筹备时各族工匠暗暗较劲,王木匠熬夜做了个 “机关木虎”,上弦后能走能叫;巴彦则训练幼虎钻火圈,说要在节上 “露一手”。脱脱看着忙碌的工匠们笑道:“这技艺节不光是展示,更是让大家看看,合心合力,没有过不去的寒冬。”
喜欢。
第737章 技艺传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