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3章 学堂兴邦[2/2页]

巴图虎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画得栩栩如生,背面刻着药性,学子们课余都爱围着看。有次脱脱检查学堂,见窗台上摆着学子养的草药,墙角堆着算学用的石子,笑道:“这才是读书的样子,不是死啃书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至元三十九年春末,学堂迎来首批十五名毕业生。脱脱亲自主持考核:考算学(冰路粮草分配)、考文书(蒙汉双语写告示)、考实务(辨认草药或讲解兵器部件)。汉人学子周明算得又快又准,蒙古学子帖木儿翻译文书滴水不漏,两人双双被选为脱脱的随身译员。周明捧着任命书手抖:“半年前还在学写字,如今能跟着大人办差了。”
     毕业生中三人去了税课司当记账吏,四人进驿站做译员,五人留在军帐当文书,还有两人被军器坊挑去学绘图。帖木儿第一天当译员就遇到难题:蒙古千户说的 “冰厚不足”,他译成汉文时特意注明 “最薄处仅二尺八寸”,比千户原话说得更精确。脱脱见了批注:“译员不仅要会说话,更要懂实务。” 这些毕业生成了白虎城最抢手的人才,各部门都来学堂要人,周显只好定下 “先从军政,再补民用” 的分配原则。
     学堂新立 “实习制”:每月让学子随工匠、郎中外出历练。算学班跟着李铁山去军器坊,算锻造用料;医书班跟着王仲和去山林采药,认辨草药生长环境;文书班则随周显去哨所抄录冰路记录,练习双语书写。汉人学子张栓柱跟着王仲和采药时,竟发现一种能治冻疮的新草药,王仲和当即命名 “栓柱草”,记入学堂药谱。
     有次算学班随巡逻兵测冰厚,巴特尔算出 “五辆粮车共重三千斤,冰厚需三尺以上”,与实际测厚分毫不差。张勇拍着他的肩说:“学堂没白念,这账算得比老兵还准!” 实习回来后,学子们要写 “历练记”,周显从中挑出好的贴在墙上:“这比背书更有用,知道学问能当饭吃,才学得更有劲。” 脱脱看了学子记录的冰路修补算法,对周显说:“让他们把这些编成册子,往后巡逻兵都能学。”
     周显向脱脱提议编一部北境实用全书,当即得到批准。编撰团队由十人组成:汉人文官周显总领,农匠张老汉写农业篇,李铁山写兵器篇,王仲和写医药篇,税课司周明写算学篇,蒙古译员帖木儿负责双语对照。他们在学堂辟出 “编撰室”,墙上挂满贝加尔湖地图、农具图样、草药图谱,桌上堆着各地送来的资料,连吃饭都在讨论 “寒地种植该写哪些作物”。
     张老汉坚持要写青稞与燕麦的种植差异:“青稞耐冻但产量低,燕麦怕霜却长得快,得让学子知道啥地种啥粮。” 李铁山则在兵器篇里画满草图,连弩箭的筋腱配比都写得详细:“三斤鹿筋混一斤牛筋,抗冻性最好,这是咱试了十回才得的数。” 周显每日核对各篇,遇到蒙古特有事物就让帖木儿补充:“比如驯鹿的饲养,汉人不懂,得让他写清楚。” 编撰室的油灯常常亮到深夜,烛泪堆得像小山。
     初稿完成后,脱脱带着各部门主官来审定。农官指出 “农具篇没写破冰犁的用法”,当即让张老汉补上:“冬末耕地得用带铁尖的犁,不然凿不开冻土。” 军医发现 “医药篇缺了雪地迷路的急救法”,王仲和赶紧加入 “松针煮水防雪盲”“嚼树皮解渴” 等土法。最费周折的是算学篇,周明原用中原的 “石斗” 换算,被税课司主事改为 “北境常用的皮囊计量法”:“一皮囊青稞约五斗,写这个才实用。”
     审定会上争论最烈的是 “是否加经文”,有老儒提议加入《论语》,脱脱却摇头:“学堂要教能种粮、能治病、能算账的学问,经文可作选修,但全书得让牧民、工匠都看得懂。” 最终定下 “务实不务虚” 原则,删去所有空泛议论,只留 “怎么做” 的实在内容。帖木儿在翻译时特意用通俗蒙古语:“不用文绉绉的词,就像平时说话,牧户才愿意看。”
     学堂开设一年后,白虎城的变化悄然显现。以往贴告示要配译员讲解,如今三成民众能自己看懂,连蒙古牧民都能认出 “禁牧”“纳粮” 等常用词。上次冰路封路告示贴出,商队头领王茂当天就改道,说:“上面写着‘辰时测冰不足三尺,咱可不敢冒险。” 基层小吏也省力不少,汉人里正张福说:“从前收粮得挨家说,现在把账册贴墙上,谁家该缴多少都明明白白,少了好多争执。”
     巡逻兵里也多了识字的兵卒,能看懂冰路测厚记录,甚至会用算学算粮草消耗。巴特尔所在的哨所因漏报受罚后,他主动来学堂学写字:“不认字连记录都记不清,总不能老被罚。” 脱脱在巡查时发现,连使虎部落的孩子都能背出学堂教的算学口诀,对周显说:“当初有人说办学堂没用,如今看,识字的百姓好管,懂算的兵卒好用,这才是长远的治根之法。” 春风拂过学堂的窗棂,琅琅书声与远处的锻铁声交织,成了白虎城最踏实的声响。
    喜欢。
  

第733章 学堂兴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