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章:冰路规制(至元三十八年冬?贝加尔湖冰面)
白虎城工匠营的汉人铁匠李铁山正带领三名学徒锻打冰钻,炉火光映红了他皴裂的面庞。“寻常冰钻钻不了三尺深,” 他抡锤敲打铁坯,火星溅在雪地滋滋作响,“咱这钻头得用‘灌钢法炼,刃口淬火至青白色,木柄裹三层鹿皮防滑。” 三日后首柄冰钻制成,长五尺,钻头直径三寸,尾端安横木把手。李铁山在湖边试钻,两人合力转动把手,一刻钟便穿透三尺冰层,他擦汗笑道:“这钻子成了,每日测冰便不用费时凿冰了。” 脱脱闻讯来看,命按此形制赶制二十柄,分发给沿湖各哨所。
脱脱定下 “辰时测冰” 制度:每日清晨,沿湖十二处哨所各派两名兵卒(一汉一蒙古)持冰钻测厚。测冰需 “三钻法”:湖心一钻、近岸两钻,记录 “最薄处厚度”,若低于三尺立即报知千户所。蒙古兵卒巴特尔起初嫌麻烦,认为 “老法子看冰色便知”,汉人文书周显拿出前岁冰裂事故卷宗:“至元三十六年冬,三辆粮车坠冰,皆因凭经验误判。” 巴特尔无言,次日认真记录:“湖心冰厚三尺五寸,近岸三尺二寸,北风三级,冰面无裂纹。” 记录用蒙汉双语写在桦树皮上,每旬汇总至白虎城军帐。
“冰路如命脉,军粮要紧,商货也不能滞,” 脱脱在议事会上拍板,将每日通行分为两段:辰时(七至九时)专许军车通行(粮草、兵器运输),午时(十一至十三时)开放商队通行,其余时辰禁行(防夜间低温冰脆)。军车需挂 “虎头旗”,商队插 “商字幡”,由哨所兵卒验牌放行。首日军商混行,军车与商队在窄处拥堵,蒙古千户帖木儿怒斩两名违规商队头领,悬首冰路入口,次日起秩序井然。商队首领王茂叹道:“虽限时通行,却比堵在路上强,早行早归更稳妥。”
脱脱命人在冰面凿刻石桩,每五丈立一根,石桩顶涂红漆为记。军车队列需 “车距五丈,行距两丈”,由骑兵在旁监督;商队则 “驼队三丈一隔,马车前后相顾”,违者罚银五两。汉人老兵赵忠负责巡查,见一队商车距过近,立即鸣锣警示:“去年有队骆驼靠太近,前驼滑倒牵翻三辆,忘了?” 商人们慌忙调整间距,赵忠又教他们 “防滑诀”:“车轮缠草绳,遇冰辙慢走,首尾挂铃铛,听声知远近。” 月余间,因间距不足引发的事故锐减八成。
在贝加尔湖沿岸的五个哨所,工匠们正将木船改造成简易破冰船:船首加装铁制破冰刃(厚三寸,呈三角形),船身两侧钉木板增高,舱内备十根长篙。“冰裂时莫慌,” 负责改造的汉人船匠刘河向救援兵卒演示,“先抛救生绳,再驾破冰船抵近,用篙撑船撞开浮冰救人。” 他特意在船底铺干草:“冰面湿滑,救人时好站稳。” 脱脱亲查验收,见破冰船能撞开一尺厚浮冰,点头道:“每船配五名水性好的兵卒,再备二十领救生衣(皮囊充气),万无一失。”
沿湖五十里冰路共设五座救援哨所,每哨驻兵十人,配破冰船一艘、救生绳二十丈、炭火盆三个(防救生绳冻硬)。哨所由 “一汉一蒙古” 两名小旗统领,汉人懂文书记录,蒙古人善冰上骑行。第三哨所的蒙古小旗阿古拉在哨所外筑了 “望冰台”(高丈余,木架搭建),登台可远眺三里冰路,他与汉人小旗周平约定:“白日见炊烟异常(求救信号)敲锣,夜间见火光则举灯回应。” 两月间,他们用此法成功救援三起迷路商队。
周显带领工匠制作标识:冰层薄弱处插 “黑旗桩”(松木杆顶挂黑旗),冰裂修补处立 “黄旗桩”(标 “修补三日,缓行”),安全通道用红漆在冰面画箭头。木桩深埋冰下三尺,外包铁皮防冻裂,旗绳用牛筋制成(耐寒不易断)。使虎部落的巴图建议:“可刻冰纹为记,咱部落人识得。” 于是在危险区冰面凿刻 “叉形纹”,安全区刻 “条形纹”,既便汉人识旗,又利部落辨纹。商队向导老马头赞:“这般标记,便是新手也不会走错。”
脱脱从虎营抽调七十名精壮兵卒,又选使虎部落三十名资深猎手,合编为十支巡逻队,每队 “七兵三猎手” 的配比泾渭分明。士兵们身着镶铁皮袄,背角弓、腰悬绳索,靴底钉着防滑铁爪;猎手们则裹着狼皮坎肩,每人牵一头鼻尖冻得通红的猎犬 —— 这些猎犬是部落特意驯
第732章 冰路规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