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 章:族际调解(至元三十三年夏?白虎城议事厅)
白虎城市集的晨雾尚未散尽,汉商王茂的绸缎铺前已围满人群。蒙古牧民阿勒泰将一捆狐皮摔在柜台,羊皮袄上的霜花溅落在绸缎上:“说好二十张狐皮换十匹蜀锦,你用汉地的‘小升称皮,比我们的皮囊量法少算三张,当我们好欺不成?” 王茂急得满脸通红,指着柜上的铜斗:“这是军器监校准的标准斗,一尺八寸深,容皮二十张正好,你那皮囊鼓囊囊的,灌水都能多装半斗!”
围观的各族商户议论纷纷,汉商们附和 “度量当依官准”,蒙古牧民则嚷着 “交易得守老规矩”。阿勒泰突然拔刀割破狐皮:“这等奸商,换的锦缎怕是也短尺少寸!” 王茂气得发抖,从账房取出契约:“白纸黑字写着‘以官斗为准,你当时按了手印的!” 契约上的朱砂手印模糊不清,阿勒泰冷笑:“这红泥沾水就花,算什么凭据?” 推搡间,绸缎被扯破半匹,冲突眼看就要升级。
巡市兵卒赶来时,双方已剑拔弩张。兵卒头领赵勇按脱脱的指令,先将人带到议事厅,再封存争议的狐皮与铜斗:“谁是谁非,由主事官断,私斗者按军法处置。” 这场冲突暴露了汉蒙度量衡差异的隐患 —— 汉用 “官斗、尺”,蒙古用 “皮囊、步量”,标准不一难免纠纷。
议事厅内,脱脱让人取来 “标准度量器”—— 铜斗(刻 “至元三十一年军器监造”)、木尺(标汉蒙双语刻度)、蒙古皮囊(经校准,容量相当于汉斗的八成)。他对双方说:“汉地度量依《至元新格》,斗容五升;蒙古皮囊按‘约孙(习惯法),盛物以不撒为度,约四升。王茂用官斗没错,阿勒泰依皮囊算也有理,错在交易前未说清标准。”
王茂辩解:“我在铺前挂了度量牌,他没细看!” 阿勒泰反驳:“我们牧民不识汉字,牌上画的斗谁懂?” 脱脱请来通双语的文吏张谦,张谦解释:“北境商贸早有规定,汉蒙交易需用双语标注度量,王茂虽有牌但无蒙文,也有疏忽。” 这番话让双方都低下了头,王茂承认未备蒙文标注,阿勒泰也认了没问清标准的错。
脱脱命人测量争议狐皮:“用官斗量二十张,用皮囊量二十五张,差额在五张。” 他指着《元史?食货志》:“边疆交易应‘从俗从宜,下次交易需先定标准,立双语契约,由市集公证人见证。” 这个溯源分析既讲律法又顾习俗,为调解打下基础。
调解的核心是找到律法依据。脱脱取出两样东西:汉地的 “契约文书”(需双方签字画押,官府备案)和蒙古的 “誓物”(用牛角制成,刻双方姓名,违约者受诅咒)。“汉法重文书,蒙俗重誓言,今日各取一半,” 他提议,“立双语契约,写明‘以官斗为准,折合皮囊二点五袋,再用银镜为质。”
银镜公证是创新之举 —— 取军器坊打造的虎纹银镜(镜面刻 “公证” 二字),由市集公证人保管,契约副本封入镜盒,违约者除赔偿损失外,需向镜盒献哈达谢罪(融合汉地文书与蒙古誓物的威严)。张谦补充:“按《至元新格》,违约者罚银五两;依蒙古‘约孙,违约者需赔双倍货物,两者并行。”
王茂与阿勒泰商议后同意方案,王茂补赔两张狐皮,阿勒泰赔礼道歉。脱脱在契约上盖议事厅印信,告诫:“银镜如天,契约如地,违约者天地不容。” 这种融合律法的做法,既维护了制度权威,又尊重了民族习俗。
为杜绝类似纠纷,脱脱决定设立 “各族长老会”。选举过程严格按 “族群比例”:汉地选乡绅王茂(商户代表)、蒙古选千户帖木儿(牧民代表)、使虎部落选巴图(部落代表),再加文吏张谦(记录)、军代表赵勇(治安),共五人,每月初一议事。
长老会的规矩刻在木牌上:“一、议事需双语翻译,确保听懂;二、争议先由双方陈述,长老提问;三、裁决需三票以上通过;四、结果报议事厅备案,不服可上诉。” 巴图担心牧民利益被忽视,脱脱承诺:“使虎部落虽人口少,但议事权平等,你的一票与帖木儿同等分量。”
首次长老会选举在市集广场举行,各族民众围观,王茂以 “公平买卖” 获汉商支持,帖木儿凭 “护牧有功” 当选,巴图因 “调解牧场纠纷” 得票。脱脱将长老木牌授予三人,木牌刻各族图腾(汉龙、蒙古狼、使虎部落虎),象征共同议事的权威。
长老会成立后接到的首起纠纷,是汉农与蒙古牧户的水源之争。汉农李根抱怨牧户羊群污染水渠,牧户巴特尔称水渠改道占了牧场。长老会按程序行事:先实地勘查(帖木儿量水渠改道距离,王茂查污染程度,巴图问双方历史用水习惯),再召集双方陈述。
调解会上,王茂引《农桑辑要》:“水渠需离牧场三丈,防污染;” 帖木儿讲蒙古 “约孙”:“水源共享,但不可独占;” 巴图提议:“在水渠设过滤坝(用沙石过滤),牧户迁羊群至三丈外,汉农补偿牧场损失五石青稞。” 这个方案兼顾双方,投票时全票通过。
第713章 族际调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