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 章:三司定名(至元二十七年秋?枢密院官房)
枢密院官房的檀木案上摊着数十份官名拟稿,萧虎指尖划过 “镇南”“镇北”“通西” 三个候选名,案旁的《元史?职官志》抄本标注着前代司衙命名传统:“汉地司衙多冠‘镇字,” 耶律铸用朱笔圈出,“草原官衙需合蒙古语寓意,” 商路司衙则需兼顾西域交通 —— 这是定名的三大原则。
吏员送来三族学者的意见书:蒙古学士孛鲁合主张 “北司需含‘护意”,汉人学者王恽建议 “南司沿用中原‘镇抚旧称”,西域学者拉施特提议 “西司带‘通字显商路特性”。萧虎将拟稿按 “汉地、草原、商路” 分类,每类旁贴对应的疆域图,图中用朱砂标出司衙辖区,“定名需让百姓见名知责,” 他敲着案几,“今日需定终名,” 月末刻入官印 —— 这是遵循 “政务定名限时制” 的规矩。
萧虎在 “镇南司” 拟稿上画圈,汉地疆域图在烛火下展开:“南指中原汉地,” 他对王恽道,“镇” 字取自《周官》“镇抚万民”,既承中原传统,“又含安定之意,” 与乃马真后时期 “乱政失南” 的教训呼应。王恽补充:“宋代有‘镇南军节度,” 此名可让汉人百姓生亲切感,案旁的《汉地官名考》记有历代镇南官制,佐证名称的历史合法性。
“镇北司” 的定名引发蒙古千户热议,孛鲁合在蒙古文拟稿上批注:“‘镇北对应蒙古语‘?????? ???(守护北方),” 他展开草原舆图,司衙辖区涵盖克鲁伦河至阿尔泰山,“需让牧民知此司护草场抽分公平,” 而非盘剥。萧虎特意加入 “北” 字与 “南” 字对应,“南北对称,” 暗合 “天下一统” 的政治愿景,耶律铸在案上摆上南北司名木牌,左右对称如双翼护中。
色目商人代表伊斯玛仪捧着波斯文舆图,“通西” 二字的八思巴文译稿在案上铺开:“‘通对应波斯语‘???????(通路),” 他用象牙笔标出丝绸之路节点,从和林至撒马尔罕共设十八站,“司名需显‘疏通商路之意,” 而非设卡阻路。拉施特补充:“伊尔汗国有‘通西域司,” 此名可让西域商人产生认同,利于跨域协作。
萧虎在 “通西司” 名下注:“含‘通贡‘通商双重意,” 既管商路抽分,又理西域贡品核验。案旁的商路税册记录着至元二十六年纠纷:“因司名含‘征字,” 引发商人抵触,“今改名‘通,” 取 “通畅” 之意,王恽叹道:“一字之变,” 暗含施政理念的转变 —— 从 “征敛” 到 “疏导”。
军器监送来官印样稿:镇南司印为汉式方印,铜质鎏金,印面刻汉文 “镇南司印”,边款刻蒙古文对应名;镇北司印反之,蒙古文为主,汉文为边款;通西司印居中刻八思巴文,左右分刻蒙汉译文。“印重需按品级,” 耶律铸用天平称重,三司印均重七斤,符合 “从三品司衙印制”,与《元史?舆服志》“铜印七斤” 的规制严合。
印钮设计各有寓意:镇南司为虎钮,取 “虎护中原” 意;镇北司为狼钮,合草原 “狼护部众” 传统;通西司为驼钮,象征丝路驼队。萧虎用磁石测试印泥:“需掺铁矿粉,” 与虎符共振显真,防止伪造。印匣用紫檀木制作,匣内衬驼毛毡,“每司印需配双钥,” 司官与监官各执一钥 —— 这是防私用的 “双钥制”。
萧虎在《三司权限册》上划红线:“镇南司掌汉地税赋征管,” 含田税、商税、徭役折银,需每月造《汉地税册》;“镇北司掌草原抽分,” 含马、羊、皮毛抽成,附《畜群抽分图》;“通西司掌商路抽珍,” 含香料、宝石、丝绸核验,存《西域贡品簿》。三册权限用不同颜色标注:红为镇南,蓝为镇北,绿为通西
第649章 三司定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