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 章:官印铸造(至元二十七年秋?铸印局工坊)
铸印局工坊的青铜天平上,银块泛着月光般的光泽。铸印匠头周显(炮阵錾刻匠头之子)用象牙秤称银:“每枚印需纯银二十两,” 银料含银量需达九成七,“掺入三成锡以增硬度,” 他指着《铸印材质谱》,谱中用朱笔标注 “银锡配比误差不得超半成”。验银官用试金石摩擦银块,石面显纯白色纹 —— 这是元代 “纯银验法”,与符牌库的银料标准完全一致。
银料需经 “三炼”:首次熔炼去杂质,二次加锡调硬度,三次浇铸前清渣。周显用祖传的 “火色验银法” 观察火候:纯银熔化时呈青白色火焰,掺入锡后转为淡红色,“火候差一分,” 印质就松一分,他父亲当年因银料不纯铸坏乃马真后印玺,“这教训得刻在工坊墙上。” 银料熔炼记录用桑皮纸誊抄,每笔都由监印官签字确认。
雕刻匠李诚在青铜模具上錾刻印文,镇南司印的 “镇南司印” 四字汉文用 “九叠篆”,笔画盘旋如环,与《元史?舆服志》“官印篆文” 规制严合。模具边缘刻蒙古文 “镇南司”,字母倾斜角度统一三十度,“需与汉文笔画间距对齐,” 李诚用铜尺校准,“左蒙右汉,” 体现族群平等。通西司印的八思巴文居中,每个字母的弧度都用量角器测量,确保与波斯文译本对应。
模具雕刻需 “三校”:李诚自查笔画流畅度,蒙古学士孛鲁合核蒙古文拼写,八思巴文专家验字母规范。发现镇北司印的蒙古文 “北” 字少刻一点,立即用细錾刀修补,“印文错一字,” 周显警示学徒,“下发后就是欺君之罪。” 模具阴刻的纹路深二分,确保印文盖出后清晰饱满,与元代 “朱文印” 的传统一致。
熔炉的火势由三名工匠共同掌控,风箱拉杆按 “一呼一吸” 节奏拉动,炉温升至千度时,银锡合金熔化为液态,泛着水银般的光泽。“需待气泡散尽方可浇铸,” 周显用长柄铜勺舀起合金液,观察气泡密度,“去年铸路府印时因气泡未散,” 印面出现砂眼,被枢密院驳回重铸。
浇铸时工匠需 “屏息凝神”,铜勺沿模具浇口缓慢倾倒,合金液如细线注入,填满每个纹路。模具埋在沙箱中,沙粒经筛选细如面粉,“可缓冲浇铸时的冲击力,” 李诚解释,这是从西夏铸印术学来的 “砂型浇铸法”。三十个铸印模具在沙箱中排列整齐,如列队的卫兵,等待银液赋予它们生命。
银质虎纽的雕刻是最耗时的工序,周显亲自操刀,虎首微扬,双耳直立,与符牌库的虎符造型同源。“虎纽高五分,” 他用卡尺测量,虎身刻云纹,与炮身的虎纹呼应,“爪下需刻‘权字,” 象征税政权力。每个虎纽的胡须都用细錾刀雕出,共二十八根,“太祖时的虎纽印就是此数,” 这是不可更改的祖制。
虎纽与印面的衔接处做 “榫卯结构”,嵌入微量铁矿粉,“既加固连接,” 又增强磁反应,周显展示剖面图,铁矿粉分布呈 “虎形”,与印文的防伪形成双重保障。验纽官用手指轻拨虎耳,“需能小幅转动但不松动,” 这是检验工艺的标准,合格的虎纽转动时会发出细微的 “咔嗒” 声。
西域工匠伊斯玛仪在合金液中掺入炮身同款铁矿粉,比例为 “一两银掺一钱粉”,含硫量二分三厘,与萧虎的虎符完全一致。“用虎符贴近印面,” 他演示验印过程,印文处立即泛起青晕,“伪印无此反应,” 这比乃马真后时期的 “朱砂防伪” 更可靠。
每枚印的背面预留验印区,刻微型 “三司”&nbs
第648章 官印铸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