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隆基正这样想着时,花萼相辉楼前忽然安静下来。苍茫夜空下,万籁俱寂中,一阵嘹亮清越中透着几许深沉浑厚的筚篥声,似乎可以划破广场上空的星空,直抵人心。
是了,这正是《霓裳羽衣曲》的前奏曲,自有一种含蓄朦胧的诗的意境。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筚篥来自龟兹,经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因其音色多变,被李隆基指定作为《霓裳羽衣曲》的领奏器乐。
此刻,吹响筚篥的乐师,正是李隆基欣赏的梨园弟子李龟年。他颔首微笑,携了武惠妃的手,微闭双目,细细聆听起来。
高亢清亮的筚篥声持续了一息功夫后,嘎然而止。尾随其后的,是磬、筝、箫、笛、笙、箜篌等多种金石丝竹乐器。他们时而独奏,时而轮奏,如滔滔江水般奔腾而来,让在场众人无不“耳”不暇接,陶醉其中。
当大家正沉浸在这音乐的盛宴中时,曲子渐渐慢了下来,只见300多位婀娜多姿的舞姬迤逦而入。她们头戴步摇冠,上穿镶满珠翠等饰物的孔雀羽衣,外披霞帔,下着霓虹般淡色彩裙,宛如仙女下凡般,在花萼相辉楼前的广场上翩翩起舞。舞姿轻盈飘逸,场面蔚为壮观。
她们时而急徐回旋,时而婆娑轻舞,时而如弱柳拂风,时而似蛟龙嬉水。娴静时,低眉垂手;急促处,裙裾缭绕……
在花萼相辉楼三楼俯瞰这一切的李隆基,不禁在心中暗暗惊叹,此情此景,和那晚梦中所见,何其相似!
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300名舞姬的水袖齐齐甩将开来,舞姿愈发繁复多变,但依然丝丝入扣。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似有无数花瓣飘飘荡荡地凌空而下,每一瓣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缕缕沉香……
繁音急节,乐音铿锵,跳珠撼玉般交织在一起,舞蹈动作也更为热烈急促,在场众人无不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最后,在音乐和舞蹈达到完美的水乳交融后,音乐声渐渐放缓,在袅袅余音中,300名舞姬以优雅的飞天造型结束了全舞。在观者尚未回过神来时,翩然离去……
一曲看罢,李隆基不禁击掌赞道:“好!今日这《霓裳羽衣舞》,果然越发精进了!传朕口谕,太常寺、梨园、教坊皆按品有赏。”
李隆基话音刚落,底下自然是一片整齐的道谢之声。李隆基心满意足地坐回惠妃身边,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身边的宦官高力士说:“力士,宣乐师李龟年上来说话。”
高力士出生于684年,虽只比李隆基大一岁,却已在宫里生活了24年,算是宫中的“老”人了。他本名冯元一,698年时入宫,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家,在武三思的引荐下,聪慧机敏、年幼仪美的高力士,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从此就在武则天身边伺候。
或许和李隆基年纪相仿,或许是前世有缘,705年,武则天去世后,高力士先后助李隆基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不离不弃,深得李隆基信任。李隆基登基后,安排高力士在身边伺候。每有四方进呈上奏文表,也必先送呈高力士。小事由高力士自行裁决,大事才进奉御前。李隆基常欣慰地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因为深得李隆基信任,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甚高。就连李隆基的皇子们,也要称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则称他为“阿翁”,驸马们则称他为“爷”。
不多时,高力士便引着李龟年来到了李隆基面前。
“乐工李龟年参见皇帝陛下、皇后殿下、惠妃娘娘。”
“龟年,多日不见,你的筚篥吹得越发清越了。改日再挑几首好曲,慢慢吹与朕听听。”李龟年曾在梨园学艺,不仅擅吹筚篥,还擅奏羯鼓,长于作曲,和兄弟李彭年、李鹤年创作的《渭川曲》,繁弦急管,清飏宛转,是开元年间四大琵琶名曲之一。
“陛下过誉了。龟年愚钝,生恐吹不好筚篥,坏了陛下的《霓裳羽衣曲》,那就万死也难辞其咎了……”
不待李龟年说完,李隆基就笑着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说:“龟年,你不必妄自菲薄。你倒说说看,《霓裳羽衣曲》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斟酌斟酌?”
这……?李龟年心思急转,他深知唐玄宗精通音律,圣上如此发问,他如果回答没有需要斟酌之处,显得他在敷衍圣上,如果回答有,那岂不是班门弄斧?
“陛下,恕龟年冒昧,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李龟年思忖再三,小心翼翼地问。
“哦?但讲无妨。”李隆基往身后仰了仰,漫不经心地问。
“陛下,龟年以为,王摩诘对《霓裳羽衣曲》熟稔于心,若他今晚也能有幸一睹此曲风采,或许能比龟年看懂更多精妙之处。”
王摩诘?听李龟年如此一说,李隆基脑海里马上飘过了那个虽温文尔雅却自有一股傲气的翩翩佳公子。
他自然知道,在这朝野上下,王维对《霓裳羽衣曲》的熟稔程度,恐怕仅次于他。不,或许甚至超过他。
第61章 花萼相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