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从郊外散步归来,璎珞唤小蝶到厨下清洗山楂、红枣,以备次日早起为王维做糕点。
      王维神情悠闲地走到案前,笔走龙蛇,临摹“草圣”张芝的《八月帖》。
      待写完几张熟麻纸后,王维放下毛笔,目光微凝,仔细端详了一会,才转身欲唤璎珞。一抬头,看到璎珞不知何时,已站在身侧静静欣赏。
      “摩诘,你的这手草书,越发漂亮了!”见王维放下毛笔,璎珞挽起袖子,一边帮他收拾案几,一边打心眼里赞叹。
      王维笑着按住璎珞的手,揽过璎珞的肩,指着张芝的原贴说:“当朝书法家孙过庭著有《书谱》二卷,认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张芝善狂草,钟繇工隶、楷,他们和王羲之、王献之等四人并称为‘书家四贤。书圣王羲之曾说:‘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见他最推崇的前辈书家,只有钟、张二位。我每回临张、钟、王等前辈大家的书帖,心中总有一种遗憾。如果能和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或许有机会当面聆听教诲也未可知。”
      “摩诘,汉诗有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知音不一定是同时代人,譬如你,不正是这些书法大家百年之后的知音么?是否生在同一时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维看了璎珞一眼,叩起食指,在她眉心不轻不重地弹了一下,笑道:“我原本以为兴宗口齿伶俐,原来他的同胞姊姊更胜一筹。”璎珞哪里来得及躲闪,不偏不倚挨了一个叩指。正寻思着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时,却被王维哈哈笑着,拉着往内室走去。
      “对了,璎珞,明日我要和赵化出城,去济州各县察看汛期受灾情况和今年粮食收成。你帮我准备几件粗些的衣裳和芒鞋,行动方便些。”
      “明日便去?眼下时辰不早了,你先去歇息,不必等我,我找好便来。”
      “好。我在床上恭候娘子。”
      璎珞嫣然一笑,翩然离去。她打开衣箱,翻检了半日,可惜忍不住叹了口气。婚后她给王维准备的衣衫,大多是日常穿的绫袍。为数不多的几件本色麻裳,因为许久不曾穿过,摸起来很是扎手。
      她看了看院中的月色,一片皎洁。于是,她抱着麻裳走出屋外,就着月色将几件麻裳都细细地捣了一遍,直至摸上去不再扎手,才满意地笑了。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王维睁开双眸,一眼看到床头已经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麻裳,触手一摸,甚是松软。他不禁心中一热,回身吻了吻璎珞的脸颊。
      璎珞并未睁眼,只是顺势伸出手来,搂住了他的脖子,嘟囔着问:“什么时辰了?我给你做枣糕。”
      王维含笑捏了捏璎珞脸颊,说:“不急,你昨晚睡得迟,今早多睡会。我今日要出城,早膳去衙门凑合着吃些就好。你在家里若觉得闷了,就和小蝶出去散散。”
      璎珞“嗯”了一声,松开手,看着他披衣起床,步出门外。一时之间,竟有种“卷帘人去也,天地化为零”的怅然。原本浓浓的睡意,顷刻间也消失殆尽。
      济州下辖卢县、平阴、阳谷、东阿、长清等五个县,州治在卢县。王维今日先去卢县,接下去要一一走遍平阴、阳谷、东阿、长清等县。
      于是,连续几日,王维日日早出晚归,和赵化一起风尘仆仆地踏看各处大小田庄。回到家中时,还会带回厚厚一叠案卷,在烛光下查阅各处田庄的历年收成和赋税情况。
      当王维挑灯夜读时,璎珞也并未闲着,为他缝制新的麻裳、绫袍和鞋袜。王维喜欢穿棉布,璎珞就用最柔软的白纻布缝制袜子,还特地在袜口和侧面各绣一道青色的卷草纹……
      从成亲那天开始,凡是王维身上的穿戴之物,璎珞都习惯了亲力亲为。一针一线,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爱意。
      这日,王维和赵化要去阳谷县。赵化笑道:“王大人,小的老家就在阳谷县,家父念过几年书,特别佩服读书人,尤其是久仰大人大名。小的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当讲的?但讲无妨。”王维嘴角含笑,示意赵化说下去。
      “家父一直想请大人到寒舍用膳,不知大人——肯否赏脸?”赵化平时声音挺大,这会子却底气不足,似乎生怕被王维当场拒绝。
      这也难怪。王维自来济州后,对官场中的应酬往来,一向能推则推。所以,在赵化看来,要请王维到家中用膳,似乎比登天还难。
      没想到,赵化刚讲完,王维就爽朗地答应道:“原来如此。说来惭愧,我早该去登门拜访你阿爷了,今日机缘巧合,焉有不去之理?只是请你告诉阿爷,家常便饭甚好,不可为我破费。”
      “太好了!多谢大人,咱们这就出发吧。”赵化简直是受宠若惊,喜不自禁,乐呵呵地陪王维往阳谷县疾驰而去。
      阳谷县离卢县不到二十里,两人快马加鞭,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
      王维翻身下马,步入赵家院落,只见院中左手是花圃,右手是药圃,篱笆上还斜靠着一把锄头,泥土中散发着青草特有的清香。
      听到有人进来,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丈忙从屋里迎了出来,先是怔了怔,继而笑逐颜开、连连拱手道:“这位就是犬子常常念叨的王参军王大人吧?老朽久仰大名,只恨无缘一见。今日大人光临寒舍,老朽三生有幸呐。”
      老丈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到王维面前,作了一个“请”的手势,请王维步入室内。
      “老丈客气了。王维来济州已有半年,所幸身边有赵化相助,王维早该登门拜访才是,王维失礼了。”
      “犬子能跟随大人左右,是犬子的福气,也是我们赵家的福气。对了,今日大人来得真巧,老朽有几位朋友也十分仰慕大人,正想见见大人呢。”
      王维跨入屋内,果然看到屋内已有四位客人,纷纷起身向他抱拳道:“久仰王参军大名,幸会,幸会!”
      赵父忙走到四位客人身边,向王维一一介绍道:“王大人,这位姓崔,武后朝时曾在朝为官,当过录事,如今告老还乡,住在邻村,人称崔录事。”
      王维母亲姓崔,他隐约听母亲说起过前朝有位姓崔的旁支,甚有骨气。因看不惯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的残佞,就辞职归乡了。不料今日竟在济州乡间得以偶遇,冥冥中自有缘分。想到这里,王维不觉肃然起敬,抱拳回礼道:“晚生早听说过崔录事的风骨,今日相见,幸甚幸甚!”
      崔录事捋须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勇,当个录事算什么呢?如今回归乡里,已是一介村夫,倒是更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成兄,你说是吧?”
      崔录事转头看着身边一位身材瘦高、五十开外的老者,不待对方回答,就替他介绍道:“这位朋友姓成,曾在京师相王府里任文学侍从官,见过大世面。后来因看不惯张易之兄弟恃宠弄权,又总替相王(李旦)受制于人抱不平,就弃官归隐了。我们都称他‘成文学。”王维听罢,心中又是一番肃然,抱拳作揖道:“原来前辈就是成文学,晚生久仰大名,还请前辈多多教诲。”
      成文学向王维还了一揖,一脸赞许道:“王参军过谦了。王参军的诗名如雷贯耳,就连咱们济州垂髫小儿,也能随口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等佳句名篇。小老儿佩服之至。”
      赵父呵呵笑道:“今日群贤毕至,老朽最是开心。王大人,这两位是我小弟,这位姓郑,这位姓霍,为人甚是豪爽仗义,一身正气,人缘极好

第56章 卧虎藏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