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正胡思乱想间,耳畔传来王维一贯温润的声音。“璎珞,这胡麻饭配上醋芹,很是爽口,要不再来一碗?”王维为璎珞盛了一小碗饭,递到璎珞手中。
璎珞怔了怔,一抬头,刚好对上王维清澈明朗的目光,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愧意,自己方才竟又胡思乱想了……
酒足饭饱后,时辰还早,大家便沿着笔飞弄一路走去。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街边有一家烧制青瓷的店铺,顿时眼前一亮,不由分说走了进去。
店家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丈,面色红润,鹤发童颜。王维等人进去时,他正用干净的葛巾擦拭着一件件温润如玉的青瓷物件。王维等人的到来,似乎并未引起他的注意。
“这位老丈,越窑青瓷名不虚传,我们冒昧打扰了。”王维拱手施礼道。
店家这才抬头,捋着银色长须,打量了他们一番,说:“听诸位口音,不是越州人氏?”
“老丈好眼力。这些青瓷,都出自老丈之手?晚生佩服!”王维说。
“哈哈,老朽一无所长,平生所好,也就是摆弄这些青瓷而已。各位远道而来,如不嫌弃,就请在小店喝杯清茶吧。”
王维等人抱拳坐下。放眼望去,店内摆满了各种青瓷物件,有茶具、酒器、餐盘、饰品……每件青瓷都散发着浅绿的光芒,恰如湖水被阳光折射后散发的光芒一样。可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人喜欢瓷器。开元年间,江南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定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
璎珞的家乡,正是定窑所在地。定窑盛产白瓷,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被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王维受信奉佛法的母亲影响,从小喜欢瓷器的冰清玉洁,尤其喜欢用青瓷茶具饮茶。当青瓷温润如玉的光泽遇到氤氲的茶香时,自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美。
綦毋潜是江西南康人氏,距盛产青白瓷的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元年改名为景德镇)不远,对瓷器也很是喜欢。
因此,在这家青瓷铺子里,他们如鱼得水,甚是欢喜。
店家一边煮茶,一边侃侃道来:“越州是青瓷的发源地,名列六大青瓷名窑之首。越瓷始于两汉,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制瓷技艺日臻成熟。和其他瓷器相比,越瓷的特点么,大约是胎骨纤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青瓷釉色,当以青绿色和湖绿色为上品。你们看,这个青瓷水杯,器形端正,胎质细腻,釉色晶莹,几乎呈半透明色。”
“是的,我曾在长安看到一个秘色八棱净水瓶,以腹部突起的八条突棱为装饰,与瓶颈三道弦纹相呼应,整个造型简洁典雅,釉色碧绿柔和,堪称越窑青瓷之上品。”兴宗说。
“兴宗,你们老家的定窑白瓷,也很不错。摩诘,你更喜欢越窑青瓷?还是定窑白瓷?”綦毋潜转身问王维。
王维正细细端详老丈递过来的青瓷水杯,听到綦毋潜的问话,方才收回目光,颔首微笑道:“越窑青瓷和定窑白瓷,自然各有各的美。定窑白瓷洁白如雪,越窑青瓷碧绿如玉,故有‘白瓷类银似雪,青瓷类冰似玉之说。如果喝茶,自然是以青瓷茶杯为先。所谓‘越瓯秋水澄、‘茶新换越瓯是也。”
“其实,越州不是只有越窑青瓷,越州三绝,诸位可曾听说?”店家笑呵呵地问了一句。
“哦,越州三绝,一绝自然是青瓷,其他两绝么,还请老丈不吝赐教。”綦毋潜好奇地问。
“越州有三绝,一曰越瓷,二曰越剑,三曰越镜。越瓷用以聚宝,越剑用以镇宅,越镜用以辟邪,各有其妙。”店家一脸自豪地说。
正当大家相谈甚欢时,璎珞则安静地坐在一旁,仔细端详着这些玲珑剔透的青瓷,心想:“到底是怎样的技术,可以点土成瓷,化腐朽为神奇,让粗糙的泥土转眼间有了冰清玉洁的光泽?”
或许,青瓷的生命,是一系列遇见。
只有当水遇见了土,土遇见了木,木遇见了火,再融入制瓷人满腔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才有了这样一件五行俱全之美物,才有了这样一份万古不化之至情……
以土为骨、以水为血、以火为浴的青瓷,最终以宝石般的色彩和金属般的声音,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这不正像是一个人一生的磨砺?
“璎珞,在想什么呢?”王维看到璎珞久久凝视着两个水杯,就漫步到她身后,柔声问道。
“摩诘,这套青瓷水杯,你可欢喜?”璎珞收回思绪,指了指手中的水杯,问王维道。
王维从璎珞手中接过两个水杯,正端详间,店家走了过来,说道:“这位小娘子好眼力。这对杯子名叫范蠡西施杯。范蠡和西施虽然最后未能在一起,但善良的越州人希望他们能白首偕老,隐居山林,在某个温暖的午后,在若耶溪上泛舟喝茶……”老丈看着这对杯子,絮絮说着。
“原来如此。我和拙荆喜欢这对杯子,请老丈帮忙包好,我买下了。”王维看了璎珞一眼,会心地笑了。
璎珞心中一片温暖。她明白,这青瓷水杯中承载着的,不仅是范蠡对西施的爱,更是王维对她的爱。任凭时光流转千年,唯青瓷不变,唯爱情永恒。
从此以后,那温暖的午后,或者雨后的黄昏,她都会亲手为他煮一壶好茶,一起浅斟慢酌,浅吟低唱……即使韶华老去,只因有了这一抹青色,心却依然柔软。
第51章 夫妻水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