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高舍鸡一路护送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前往王屋山时,王维、璎珞等人继续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江南山水中。
      小酌可以怡情,大酩却会伤身。昨夜在皇甫岳家中开怀畅饮,大家彼此投缘,不知不觉都喝多了,以至于第二天早起时,大家都觉得脑袋还有些发沉。
      “皇甫大人,我昨晚贪杯了,见笑见笑。”王维素来喜欢早起,来到庭院散步,遇见了比他起得更早的皇甫岳,就忙抱拳自嘲道。
      “王参军,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夫昨晚很是高兴,不知不觉也喝多了!”
      “黄酒入口温和,后劲却是十分强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酒的特点,倒是和越州人的个性有些相似,外柔内刚,柔中带刚。”
      “唔,这个比方,倒是有几分意思。”皇甫岳捻须微笑。
      谈笑间,綦毋潜、崔兴宗也陆续来到庭院。
      “今日诸位想去哪里赏玩?老夫陪你们一同前往?”
      “皇甫大人,昨天您陪了我们一日,今日就不劳烦您了。我们自己去越州城里走走就好。”綦毋潜拍了拍尚未完全清醒的脑袋,笑呵呵地说。
      “是啊,今日我们想去越州城里走走,就不劳烦皇甫大人了。”王维微笑道。
      “既然如此,老夫就不客气了。你们年轻人脚头轻快,老夫就不拖你们后腿了,哈哈。”
      笑声朗朗中,四个年轻人用过早膳,雇了一艘较为宽敞的乌篷船,船家是位五十开外的老人。大家沿着若耶溪一路向西,往越州城里缓缓而去。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越州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小桥,每一块青石板,似乎都在讲述悠久绵长的历史。
      绵软的春风吹过,若耶溪泛起阵阵涟漪。越州古韵,就这样袅袅婷婷地扑面而来……
      当船经过一个小村落时,船家伸手一指,用一口越州官话说道:“各位客官,这个村子名叫禹陵村,村子里的人都是禹王的后代,都姓姒,世世代代在这里为禹王守陵。我也是这个村子的人。”
      “哇,禹陵村?听说这个村子存在2000多年了,很有传奇色彩呢!”兴宗顿时来了兴趣。
      “今日有缘遇见老丈,我等荣幸之至,不知老丈能否为我们说道说道?”綦毋潜也好奇地问。
      “西元前2023年,禹王病亡,葬于会稽。禹王的儿子启继位后,在禹陵北面立了宗庙,春秋都会进行大规模的祭禹活动。然而,到了他的儿子太康时,因为遭到后羿、寒浞的篡位,祭禹便断绝了四十多年。禹王死后100多年,禹王七世孙姒无余被封为越王,受命守陵,并主持春秋两季的祭祀。从此,姒无余和他的家人就在禹庙旁住了下来,生生不息,繁衍后代,就这样渐渐成了一个村子。虽然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曾给我们带来灭族之灾,最凄凉的时候,全族只剩下父子三人,但我们还是守在这里。”说起禹陵村,船家一脸自豪,滔滔不绝。
      当船家在讲述大禹和禹陵村时,王维一直在微笑聆听。听老丈说罢,王维点头称许道:“这位老丈,大禹长眠于会稽山,会稽山堪称华夏祖山,是一座有灵气的神山,庇佑着越州这块福地。我记得禹王的五个孙子写过一首《五子之歌》,用来颂扬禹王的功德。每逢六月初六禹王的生日,禹陵村都会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吧?无论是白首老者,还是黄发幼童,都会神情肃穆地呼唤禹王的名字,吟诵《五子之歌》。”说到这里,王维顿了顿,略一思索,娓娓道来:“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这位客官真是好学识!客官所言极是,每逢六月初六,我们都要举行祭禹仪式。从夜间开始唱颂歌,一直唱到次日拂晓。”船家一边划桨,一边继续絮絮说道,甚是健谈。
      乌篷船就像一条灵活的刀鱼,在若耶溪上轻巧地前进。船尾溅起的朵朵水花,恰似盛开的夏莲,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若耶溪发源于越州西南部的深山腹地,沿山势向东北蜿蜒而下,流至越州城稽山桥旁的稽山门后,分为两股,一支西折,经稽山桥注入鉴湖;一支继续向北,由三江闸进入钱塘江。
      当船经过稽山桥时,船家说:“各位客官,从这里开始,就进入越州城咯。”
      进入越州城后,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时有三五妇人在河埠头捣衣淘米、闲话家常。河岸上,处处粉墙黛瓦,炊烟袅袅,一派怡然自得。
      “各位客官,想去哪里逛逛?”
      “老丈,您只管挑一些越州城里有意思的地方,带我们去转转便好。”綦毋潜说。
      “好咯!”
      越州城并不大,一路向北,忽然驶入了一条比较狭窄的小河。
      “各位客官,别看这条河小,名气却大得很。当年,越王勾践出师攻打吴国前,就是在这里投醪誓师的。这条河的名字,就叫投醪河。”
      “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投醪河啊。投醪誓师的典故,我倒是略知一二。”兴宗喜欢兵法,尤其喜欢春秋战国这段群雄争霸的历史。
      “好,说来听听。”璎珞看了一眼兴宗,笑盈盈道。
      “相传,越王句践被吴王打败之后,卧薪尝胆,呕心沥血。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力渐强,可以伐吴兴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发兵前,几位老者拦住了句践的马头,送上了家中珍藏的美酒。句践赶紧从马上下来,搀起老人,激动万分,命大军将美酒倒入前面的小河中。顿时,河面飘起醉人酒香。句践走到河边,用箪舀起河水,一饮而尽,数万士兵承流共饮。士气大振的越军,浩荡出征,如滚滚铁流,势不可挡,一举灭吴。”兴宗惟妙惟肖地说着,虽然已时隔一千多年,但仿佛就在眼前。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间,此消彼长。抛开是非道义不谈,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还是可嘉的。投醪出征,也是一段佳话。”綦毋潜感慨道。
      “古往今来,只有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者,方能成就一番功业。相传勾践在吴国服役期间,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为表忠心,主动尝夫差粪便,以便帮夫差诊断病情。三年后,夫差放松了警惕,就放勾践回越国了。他万万没有料到,最后会死在勾践手里。”兴宗继续说道。
      “两位客官所言极是。勾践不是一般人,他做的事也不是一般的事。因为尝粪便,还落下了口臭的毛病。勾践回到越国后,范蠡特地找来一种叫蕺草的野草,让他食用,治疗口臭。那座盛产蕺草的山,被称为蕺山。东晋时的会稽内史王羲之,就曾住在蕺山脚下,留下了许多趣事佳话。如今,蕺山也叫王家山。”说起越州的旧闻轶事,船家如数家珍,就像一部活字典。
      一直默默聆听船家说话的王维,对勾践并不多大兴趣,及至听他说起王羲之,方才有了兴致,含笑问道:“老丈,此处离蕺山可远?若是方便,我倒是想去看看书圣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方便方便。越州弹丸之地,去哪都很方便。客官若有兴趣,我这就带你们前去。”船家一边说着,一边一篙下去,小船“嗖”的一声,向前划去很远。
      乌篷船沿着投醪河一路北上,不到一柱香功夫,就到了蕺山脚下。这一带,被越州百姓称为“书圣故里”。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自山东来到会稽后,就定居在蕺山脚下。
      船家将船停靠稳妥,大家弃舟上岸,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闲适地走着。没走几步

第50章 越州怀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