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天的海上航行,以拂晓号为首的船队穿过海峡,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夷洲岛高雄港。在靠近港口之前,拂晓号早早就升起了飞云旗——这是“四海行”的标志旗,代表该船队是四海行的船队。并由水手吹响长号,申请入港。
如今的高雄港,已经不再是几年之前那种荒芜人烟的海岸,而是异常繁忙的一处港口。港内有大小码头二十多处,每个码头上都停泊了数十条海船。这些海船倒并不全是四海行的船只,也有别家海商的沙船,大小不一。
自四海行开始启动夷洲岛大开发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高雄港便初具规模。但迫于高雄港开发的物流航运压力,人力物资始终达不到开发的需求。北方这边就不用说了,没有新式海船根本过不了钱越国在舟山群岛的封锁线,所以南线林氏等福州大族的压力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两年前的四海行年会上,裴茳果断提出了卖三千石新式海船给别的海商,允许别家海商上岛贩卖各类物资的策略。
当时,裴茳这个决策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四海行之所以能够在海上自由往来不受各国限制的底气就是拥有适合远海航行的新式海船。如果将新式海船卖给别人,有可能会导致别家海商趁势而起,而挑战四海行如今海上高人一筹的地位。
“远航能力,根本原因不在于船只的性能是否优越,最重要的海上定位的牵星板技术和海图。我们只要对牵星板技术和海图进行严格保密,别家的海商就算驾着新船,到了茫茫大海上也要迷路。所以,卖海船并不代表卖远航技术。”裴茳耐心向大家解释。
“作最坏的打算,就算牵星板技术和海图泄露出去,我们四海行比别人提前拥有远航能力近两年,新式海船又是我们首先研发出来的,无论是船长、水手、造船能力还是远航经验都要比别家海商高出一大截。有这么多优势在手里,还是被别人追上了,那只能说我们自身管理上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别人有多么的厉害。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会被他人淘汰。这样还不如早点散伙算了。”
“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把竞争控制在我们可控范围之内,反而是逼迫我们更快发展的最大动力!”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有时候逼一逼,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来。”
最终,裴茳说服了大家,同意向南方各大海商出售新式海船,并允许各家海商参与夷洲岛贸易。至于北线,则暂时保持现状。北线齐氏本来就只负责收罗流民、收购铁矿等事宜,不承担其他各种琐碎的物资采购,再加上航程太远,没必要开放新船贸易。
两年前裴茳的决定彻底解决了夷洲岛开发初期的各种物资瓶颈,还顺带解决了初期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一艘三千石海船,售价高达六千贯,南方的各家海商还是争着抢购,供不应求。新船相比于旧式沙船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航速、逆风能力、转向能力,抗横风能力、抗海浪能力都远远甩开旧沙船几条街。唯一的缺陷就是牺牲了一定的装载力,另外水手对三角帆的操纵要进行系统学习,才能熟悉的运用。
好在四海行的售后服务做的很好,卖船还顺带做好三角帆操纵培训,这一点让各家采购新船的主顾们非常满意。
当年,三千石新船就卖出去十三艘,预定的订单还有三十多艘未能交货。只是因为高雄船厂要优先满足四海行自身的供应需求,再加上新船研发也用了许多船工,导致产能严重不足,只能将订单延期。
私底下,新船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一万贯,还是有价无市。各家海商都不是傻子,一万贯钱,就是在福州沿海一带与夷洲岛之间跑个几十趟的辛苦钱,只要新船到手,最多一年,这些钱也就赚回来了。
这两年来,夷洲岛吸引了无数的南方海商前来淘金。哪怕是没有新船,因为航程近,只要运气不是特别背遇到大风浪,就是沙船也能跟在别人家的船队后头抵达高雄港。而只要将货物运到高雄港,就代表着这一趟必然会满载而归。高雄港似乎什么都缺,粮食、布料、人工、木头……甚至女人—
第三章 高雄港(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