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闻到观德王杨雄的话。便纷纷回去再备厚礼了,他们可不想讨好了靠山王杨林而得罪了并肩王杨逸。毕竟靠山王父子在大隋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啊。等靠山王府的大管家杨程再次来到靠山王府门口时,发现门口的人都走了。便奇怪的问道,刚才这里的人都道那里去了?旁边的门房道,回禀大管家的话,他们都回去准备礼物了,刚才观德王说,小王爷的王妃生了个双胞胎,他们觉得自己的礼物有点少,便纷纷回去准备了,敢问大管家,观德王说的可是真的啊?
杨程道,当然了,我刚才还去看了呢?是两个小王爷。等晚上到我那领赏去,小王爷为你们准备了双倍的赏金,我们靠山王府今天是三喜临门啊。你们打起精神来,无论是谁送礼一概收下。
这时,王府的二管家杨峰道,大管家,靠山王不是吩咐了不让收礼吗?怎么又让我们收了啊。
杨程道,开始是确实是靠山王不让收的,现在是小王爷让收的,你们放心吧,并肩王说了,若是靠山王怪罪有他呢?你们害怕什么啊?再说了今天是靠山王府的大喜的日子,若是不收礼,岂不是把京城的权贵们都得罪了。
听完杨程的解释,二管家及门房便不再问了,说实在的他们也希望送礼的人多送一点,这样王爷赏赐的就会多一点。靠山王以前未结婚前,他们这些人连荤腥也占不到啊,靠山王把皇上赏赐的东西都上给他的部下,而王府的仆人只能落到过年的钱,不过他们无怨无悔,毕竟他们服侍了大隋的军神靠山王啊。逢年过节,朝中的众臣见到他们也要问好。
由于观德王杨雄在靠山王府前的漏嘴,使得大兴城不到一个时辰,便知道了靠山王杨林的王妃诞下一女被皇上封为清河公主,而并肩王杨逸的王妃却诞下两个小王爷,人们都替他们父子高兴,纷纷来靠山王府送礼,有些人把自家下蛋的老母鸡也逮来送礼。朝中的众臣就不用说了,纷纷备厚礼往靠山王府去贺喜。杨逸听到了杨程的汇报,对杨程讲,凡是来贺喜的百姓,每人二十两白银想送,毕竟他们不容易啊。反正上次突厥人送的钱不少。杨程听完杨逸的吩咐,那个心疼啊,若是每人二十两,那得多少银子?但是又不的不做,现在靠山王府不是以前那个靠山王府了,自从有了杨逸这些年,靠山王杨林也知道留一部分钱财供家里用了,再加上大臣送的和皇上赏赐的,靠山王不说富可敌国,但是差不到哪里去啊。杨程只好按照杨逸的吩咐去做。杨逸的这一做法,又为靠山王府收拢了民心。
杨雄往观德王府赶的路上,碰到许多往靠山王府去送礼的人,道,你们还是再回去准备吧,现在不只靠山王王妃诞下郡主,并肩王的王妃也诞下两名王爷啊。本王怕你们倒是出丑,这才提醒你们的。好了。本王不说了,本王也得回去准备,说完不理众人的询问,便带着家仆离开了。
这些去送礼的人闻道杨雄的话,便纷纷回头去准备,都害怕自己准备少了,经过他们的传播,大家都知道靠山王府三喜临门,礼物也都备了三飞份。
张朝峰慌忙的赶到皇宫,询问一名内侍,皇上到那里去了?那人道,皇上正在御花园陪皇长孙玩呢?张朝峰赶紧赶到御花园,拜见杨勇,杨勇见到张朝峰的慌张,便道,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啊?出了什么事了?竟让你如此慌张啊?
张朝峰道,请陛下恕罪,是这样的,老奴按照皇上的旨意去靠山王府传旨,路上遇到观德王我们二人便一起赶到靠山王府,没有见靠山父子的面。老奴,就奇怪了,靠山王爷在后院陪王妃娘娘,那并肩王都得出来接旨吧。谁知也不在,老奴一打听,才得知,并肩王的陈王妃正在临产。大概过了一刻钟,老奴听到靠山王府的下人汇报,并肩王的王妃诞下两个小王爷,这才急着向主子禀告,以至于刚才差点冲撞了主子,请主子责罚。
杨勇道,好了,你起来吧,你也是无心之失,朕,问你,并肩王的王妃真诞下两个小王爷?
张朝峰道,回禀,主子,确实是真的啊。
杨勇道,这可麻烦了,并肩王失踪时,朕曾说过,若是并肩王的陈王妃诞下王子就让他继承并肩王的王位,现在并肩王的王妃竟诞下两名王子,这该如何是好啊?
张朝峰跟随杨勇二三十年了,能够揣摩杨勇的意思,当下便道,主子,可以让他们其中的一位继承并肩王的王位,一位继承靠山王的王位。这下不就解决了吗?主子,你想,并肩王已经是大隋的亲王了,等靠山王百年之后,他肯定不能继承靠山王的王位,只好免为其此的让靠山王的孙子继承靠山王的王位了。
杨勇一听张朝峰的话,笑道,不错,你的注意甚好,不愧是给随朕身边多年的老人了,等会去领赏吧。
张朝峰赶紧连忙向杨勇谢恩,并道,老奴不敢祈求陛下赏赐,这都是陛下教导的好,老奴只不过把皇上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吧了。不过,主子,若是这样封了,到时并肩王的正妃若是生下王子该如何办啊?
杨勇一听张朝峰这样说,立即道,这好办啊,到时朕再封他个王就是了,让他自立门户吧。
张朝峰道,皇上,这不好吧,那靠山王一家可是有好几人开府的了,这可会留有后患的啊。自古以来亲王篡位的甚多啊。皇上,不得不防啊。
杨勇听完张朝峰的话,怒道,你这个奴才,竟敢挑拨朕和靠山王叔的关系,你难道不知大隋的半壁江山都是靠山王叔打下来的吗?他若是想反,早就反了,为何还要等到此时啊?并肩王更是对我大隋忠心耿耿,年十三,就要统兵保卫大隋的边境,当时,朕
第51章 突厥求援(十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