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往前走时,遇上了两个杭城来的厂长,也是要去审资料的。
“你们东西都带齐了?”
托刚刚公开介绍的福,俩人杨风都认识,这是棉纺厂的靳厂长。
田厂长笑呵呵地说:“我们俩都齐的。”
“先不去审了吧,其他厂长都回去拿东西去了,我们去那边先自己对对,等他们都来了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
田厂长与杨风对视一眼:“也行,那我们就先自己对一对吧。”
俩人都能看得出来对方是一片好意,只是这好意来得有些蹊跷,毕竟双方并不是统一战线上的,隐约还有些竞争的意味在。
杨风直觉对方还有一丝愤懑和怨气在,她能感到这股情绪不是冲着自己和田厂长来,但因双方的不熟悉,也不清楚是何缘故。
四家大厂的资料拿出来就是一大堆,他们借了一个不红火的展位搬了一张桌子面对面坐。
杨风一般情况下对于社交都是被动的。
新认识的两位厂长一高一矮,高的也没高过她,结伴走的时候都走在田厂长那一侧。
并不是很愿意和她这个身高异于常人的女人走在一起。
田厂长就不一样了,只要在人多的场合,他就是跟谁都聊两句看对自己有没有用。
所以四人的联系全靠田厂长的三寸不烂之舌。
没一会儿就知道为何他们要如此慎重提前审好资料再过去了。
“我怀疑他们海市就是想独占鳌头,不让我们杭城好过,苏省的兄弟也是这么想的。”
靳厂长不忿地低声怒骂。
杨风心情古怪起来。
傅家也是厉害,他们一个动作,全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让她有些想笑。
这也就是信息泄露的坏处了。
若是按部就班地来就会得人心,但大家不是从正规渠道得知的消息,难免就会多几分揣测。
靳厂长等人觉得海市要欺压其他地方,从大方向上来说其实也没错,但短期肯定看不出来的,甚至还会因为这样的发展组织,大家共同进步。
傅家要的还是权,利用这样一个组织,拿到整个行业的话语权,那到时候不论是哪里的企业都要受到辖制。
杭城和苏省这样本就有着天然优势的地方,意识到这种事情自是不愿自家失去话语权。
所以才会有今天的一出又一出。
杨风这会儿才把最后一环对上。
今天那初出茅庐不怕虎的女厂长有靠山才敢那样做。
人家这城市代表,省份代表的大厂就是不一样,出手就是个大的,也根本不怕傅家。
毕竟在他们眼里这是海市的决策。
可以说这一波杨风完全是躺赢了,傅家想不想现在拿捏其他厂不知道,但一定是不想让她杨风加入理事会的。
尤其是今天露了更多底牌,那傅二要是炸了第一个给她点火。
这些事她只在心里转了转,没有流露出分毫愉悦的心情来。
等事后各方反应过来了,也许会后悔当场施压,毕竟以自己的资历怎么都能进入理事会,但现在她还要借着大家的谨慎与防备一起加入理事会呢。
众人的资料都没什么问题,唯独有个营业额的问题,其他国营企业都有对应的评级,根据评级也能知道底线肯定是超了要求的。
只有杨风只能拿出来五月份以后的税收记录,反过去算也是月营业额在三百万以上的。
“我拿着这个也是为了去申请批地建厂,这一整年的都不在海市。”杨风苦笑。
其实事实是只有五月份以后,尚元大楼开始营业,再加上新一轮店面开业才有了这个数字。
“杨厂长你不用担心,一定行的,不行我们去帮你理论!
让个体企业两天提供一年营业额的证明这不是明摆着为难人呢!
你的大名我在杭城都听过,谁来海市不去逛一逛华裳?
就这影响力,难道还满足不了他们今天说的行业影响力?”
另一位厂长一顿慷慨激昂,让刚拿了资料气喘吁吁赶过来找到他们的其他厂负责人听得勾起了愤怒。
“就是,这本来就是他们有问题,要是不给过那才叫心里有鬼。”
杨风站起来给新来的人让位,拱了拱手,真情实意地说:“谢谢大家了。”
他们四个对完也有经验了,很快就帮剩下的人也一对,午饭都没吃,在下午两点一起去审资料。
他们带的都是厂里的原件,自然不能交上去,要在原地看着人审完自己带回去。
不知是何意,会员那边的审核人员只有一位,还要收资料。
理事会这边则是两位,先给一个人看,再转到另一个人那儿再过一遍。
苏省的一个经理排在前头,他就问了两个人分别是什么人。
一个是海市纺织厂的副厂长,一个是工商局的处级干部。
听到有一个人同是纺织厂的人,大家就不太乐意了,还是那位干部说是人手不够,请来帮忙的,副厂长也够专业,大家不用担心,有什么问题再找他就行。
他们自己相互核对时杨风就提议,所有人都按照一个顺序来整理资料,这样到时候也过得快一些,要什么自己也知道在哪儿放着,找起来不必手忙脚乱。
这会儿就派上用场了。
那位副厂长的问题很多,但是因为苏省的那
第372章 人外有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