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车站,王叔叔的朋友接应了他们。
那人姓潘,名满福。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肥头大耳,剪着小平头,眼睛不大,满脸横肉,看样子很凶。
但一笑,一说话,就能感觉到他原来也有一颗温柔的心。
看长相,他对得起潘满福这个名字。
俩孩子称呼他潘叔叔。走了不一段路,潘满福说到了。
大国抬起头看了一眼,一块木质板子上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楷字:元春餐馆。
进店才知道,潘满福并不是老板,而是这个饭店里的一位主厨,外乡人,是王喜盛一位朋友的远房亲戚。
潘满福把他俩带到吧台前,给一个中等个头、偏瘦的男人递了根烟说:
“陈老板,我前两天提起的就是这俩孩子,你瞧瞧,兄妹俩,乡下娃都实诚呢,读了初中,家里穷才辍学的。”
陈老板打量了几秒钟说:“行!你看着安排一下,明天就上班吧。”
潘满福冲着大国笑了一下:“还不谢过陈老板?”
俩孩子才反应过来,有些害羞地说:“谢谢陈叔叔!”声音一前一后。
陈老板点了点头,微微一笑:“记得要好好干活呢!”
工作,就这么容易安排好了。大国清楚,这都是王喜盛的功劳。当然,潘叔叔功不可没。
潘满福平日拉着脸,对别人看似很凶,但对他俩态度很好。毕竟是远房亲戚托人介绍过来的,他多少要操点心。
没有人欺负他俩,陈老板也卖潘满福的面子,对俩孩子照顾有加。
听说潘叔叔炒得一手好菜,是难得的好厨子,老板自然很珍惜。
重要的,是大国和红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一直听潘叔叔的话,也顾虑到王喜盛的颜面,尽量把工作做到最好。
大国刷碟洗碗,红珠上菜,兄妹俩在饭店里混得挺好。一段日子下来,渐渐熟悉了,胆子也变大了。
下班时候,潘叔叔会带他俩去满城逛逛。逛久了,这条路那条路都熟悉了,超市在哪里,广场在哪里,也一清二楚。
有时候潘满福不在,他俩就出来单独逛,也一点不感到害怕。
通和县,似乎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包吃包住,还有工资拿,比呆在家里强多了,比种地也好多了,甚至比校园还要热闹——当然,有书可读是最好不过了。
因为上面有人罩着,自己工作也勤奋,老板很少给他俩脸色。这里的人,在孩子们眼里,感情上和王家庄人一样亲切。
再一次,在异乡,他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一月后,王喜盛特意来县城看他们了,了解了一番情况,知道过得还不错,心里也踏实了。
临走前,他给陈元春递了根烟,好好聊了一阵子。话题无非是孩子还小,第一次打工,麻烦多照顾着点。
回到家,他给王宽也说了,说孩子们一切都好。
前段时间中秋节,老板还给他们发了红包,不多,一人五块。还有几个月饼,俩孩子高兴地合不拢嘴。
老板人很好,潘满福一直关照他们。俩孩子也懂事,作为回报,处处谨慎,时时勤奋,把这里当家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一门心思把本质工作做好,为老板多出些力气。
怎么说,是陈老板给了他们一条生路,吃的喝的住的,还有一张张票子,这一切,虽说是和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但平台更重要。
发了第一份工资,潘满福给孩子们办了一张折子,叫他们把钱存到里头,带身上不安全。
王喜盛上次
第149章 土鸡变“凤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