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章 横穿古今的知己[1/2页]

典藏华夏:古今连线展国运 冲到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瑾微微一笑。
      “后世有一位科学家,和先生您一样,一生致力于农业发展,年过花甲任忙碌在田间地头。”
      闻言,宋应星来了兴趣。
      “能否在施展一下那个法术,让老夫看看。”
      周瑾轻点脑袋,场面在度转变。
      烈日高涨,万里无云。
      湛蓝天际下,延绵数里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尽头,微风轻拂,颗粒饱,满的水稻随风摇曳,呈现波浪板的姿态,好似一片金黄的海洋。
      不远处,几个农人低头忙碌着。
      看着一派丰收场景,宋应星由衷的露出了笑意。
      一双眼睛饱含深情。
      “好,好啊!”
      果不其然,他最牵挂的还是农业。
      农业才是民生之本,华夏一直致力于农业发展,让所有的人吃饱饭,是华夏数千年来最朴实无华的愿望。
      当然,也是宋应星心中的憧憬。“”
      就在此时。
      几辆现代化收割机缓缓驶过,饱,满的稻米瞬间被收集起来,只留下光秃秃的稻穗。
      “这是何物?”
      “收割机,能代替人工收割稻米。效率提高了数倍,一亩地只需要不到半刻钟。”
      宋应星点头,道:“若是依靠人工,得几个时辰。”
      “亩产多少斤?”
      终于,宋应星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杂交水稻问世之后,亩产在二千斤左右,可能会更高,但绝对不低于这个数。”
      闻言,宋应星瞳孔紧锁。
      即便精耕细作,细致无比的栽种,当时亩产也仅在二百斤上下。若是当年赶上好天时,上了三百斤就已经谢天谢地。
      二千斤。
      对于明朝的古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现在,的的确确的发生了,宋应星看的一清二楚。
      即便没有实际称重,但肉眼可见的饱,满稻穗,就可以分辨出这个产量并非无稽之谈,甚至只低不高,实际产量或许还要更多一些。
      “我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现在看来,这个已经不是梦了,真真实实的实现了。”
      宋应星露出笑容。
      就在此时,一位穿着白色衬衫,面容祥和的老伯,缓缓走在田坎边。
      伸出手,轻轻拂过稻穗。
      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宋先生,这位就是我先前给你说过那位科学家,名叫袁农平,一生致力于农业发展,杂交水稻就是他培育出来得。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位老爷爷,华夏名族仍在温饱线上挣扎。”
      话音一落。
      周瑾轻轻的挥动一下手臂。
      一道白光闪烁。
      三人出现在视频内那处农田,袁农平爷爷正迎面走来。
      他看见周瑾和七七后,误以为他们是附近的人。
      面带微笑,问道:“年轻人,今年收成可好,可够全家的口粮?”
      七七甜美一笑。
      “袁爷爷,收成很好,不仅够全家口粮,还有富余的拿出去卖钱。只是,袁爷爷年纪很大了,就不要在这么忙碌了吧。”
      袁农平微微一愣。
      没意料到七七竟然认识他。
      淡淡一笑,转过身子

第73章 横穿古今的知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