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9章 精密机床与光刻机[2/2页]

流金岁月之重生1980年 朱东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有34个周期;哪像现在,80年代初,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有78个周期。
      由于我国涉入集成电路行业,比较晚。
      为了“抄近路”,经常采用“逆向工程”的方式,进行集中“突破”。
      在70年代,曾经先后逆向仿制了芯片nova系列、decpdp,intel8080\/8086cpu等。
      但是,赵胜利在友谊桥头电子街买不到所要的电子元配件,更买不到仿制的芯片。
      据电子厂的陈军在表哥陆羽的屋子里面唠叨,他们厂出产的逆向工程的“突破”生产的芯片,产量低的可怜。
      每一种型号最多的也只有一千多片,甚至最低的只有几十片。
      而且,贵的出奇,根本就没有大规模使用价值。
      而美利坚是几万甚至几百万的进行量产!
      这就是差距!
      不能用相差周期不大,来衡量!
      二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
      浮华风吹过,说一句填补“国内空白”,而无法进行量产,更多是一种意向的安慰!
      而数控机床,尤其是高级数控机床。
      因为制造出芯片,光刻机依赖的超精度的步进马达、超高精度的光电测量、超高精度的激光定位闭环伺服。
      精细化工、超高精的滚珠轴承和平面导轨,都离不开工业高级机床的基础支撑!
      否则,在芯片掩膜上,如何能精确雕刻,无不依赖光刻机这个雕刻大师的巧手。
      而雕刻大师的巧手,只有高级工业机床才能制造出!
      一定要摆脱那种“机器不行,靠巧手回天”的落后思维。
      靠科学家和顶级技工协助进行实验室手工仿制注定了越来越走不通。
      我国是1960年代就有光刻机了,跟赵胜利岁数差不多。
      跟世界上大多数有光刻机的国家一样(那时有光刻机的国家还不少),是接触式光刻技术。
      现在的光刻机,它跟赵胜利重生前的那个时代比起来,基本上是二踢脚和运载火箭的关系。
      其实大家都差不多,除了荷兰人。
      这伙人后来从飞利浦分离出来,成立了一家叫做asml的公司,专门做光刻机。
      从此地球上在赵胜利的那个时代,一家独大,一骑绝尘。
      他们的几纳米级光刻机有10多米长,二层楼高,一台机器运输起来需要三架运输机。
      其中有数以10万计的零件(不包括3万多个螺丝钉),几千米长的电缆光缆。
      要强调的是,其中90%以上根本不是荷兰的。
      光学镜头来自德国,光源设备美国的,硅晶片当然只能是日本的。
      资金也来自全球几十个股东,比如英特尔、台积电等等,反正听起来跟大家“众筹”差不多。
      现在有人说,70年代我国计算机“工业不落后”。
      其实就是更多“泡沫”,闭门造车,吹的过大的效果!
      等到了80年代初开放了,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才真正见识到,世界脱轨脱得有多么远啊!
      所以我国领导决策者是相当有智慧的,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和学者访问。

第69章 精密机床与光刻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