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章 武周风云里的红妆与权谋 狄仁杰断案背后的朝堂暗战[2/2页]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有人面露难色,搓着手说:“狄大人,这事风险太大了,万一被陛下的人发现,咱们全族都得遭殃啊!”
     狄仁杰一拍桌子,眼中闪着决绝的光:“为了大唐的将来,我这条老命算什么?就算粉身碎骨,也得把这事办成!”
     这些密谈,其实早被武皇安插在各处的眼线报了上去。内侍捧着密报,等着武皇发怒,没想到她看完后,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对身边人说:“这个狄爱卿啊,真是个老顽固。”语气里,竟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欣赏——她何尝不知道狄仁杰的心思?只是这位老臣的忠诚与担当,连她也不忍轻易处置。
     三、边境烽火:王孝杰的悲壮之战与武周的军事困境
     武周的边境线,就像根绷紧的弦,常年被吐蕃、契丹这些部族拨弄得嗡嗡作响。尤其那契丹,仗着骑兵迅捷,隔三差五就窜到营州附近抢粮掠马,抢完就跑,活像群甩不掉的苍蝇。武皇每次看着边境奏报,都要把案上的青瓷笔洗拍得邦邦响:“这群蛮夷,真当朕的刀不利吗?”
     公元696年的夏天,边境的狼烟烧得格外旺。契丹首领孙万荣憋着股劲,竟联合了奚族举兵反周,一口气攻陷了营州,杀了都督赵文翙,势头凶得像头脱缰的野马。捷报传到洛阳时,孙万荣还在阵前放话:“武周的女皇帝要是识相,就把幽州割给我,不然我带兵打到洛阳去!”
     这话像根针,狠狠扎在了武皇心上。她在紫宸殿里踱来踱去,凤袍的下摆扫过金砖地,发出窸窣的声响。“反了!真是反了!”她猛地停下脚步,指着殿外喝道,“传旨!王孝杰!”
     片刻后,一身铠甲的王孝杰大步进殿。这位曾收复安西四镇的老将,脸上刻着风霜,单膝跪地听令。“王孝杰听令!”武皇的声音带着怒意,“朕命你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率十七万大军讨伐契丹!务必将孙万荣那厮的脑袋砍下来,祭我大周将士!”
     “臣,遵旨!”王孝杰声如洪钟,抱拳叩首。
     大军开拔到东硖石谷时,被契丹军拦住了去路。这峡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壁,中间只有一条窄道,风从谷里灌进来,带着股肃杀的凉意。副将苏宏晖勒住马,望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契丹营垒,凑到王孝杰身边劝道:“大帅,这地形太险了,敌军又占了先机,不如咱们先退到谷外,等摸清虚实再进攻?”
     王孝杰眉头一拧,瞪了他一眼:“临阵退缩,岂是我大周军人所为?孙万荣不过是跳梁小丑,今日我就要让他知道厉害!传令下去,全军冲锋!”
     唐军呐喊着冲进峡谷,果然遇到了契丹军的抵抗。可没打几个回合,契丹兵就像潮水般往后退,连旗帜都扔了一地。“他们跑了!”唐军士兵欢呼着追击,王孝杰一马当先,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对劲——这退得也太轻易了。
     刚追到峡谷深处,两侧山壁突然滚下无数巨石,紧接着箭如雨下。“不好!中计了!”王孝杰大喊,可已经晚了。孙万荣的伏兵从岩壁后、树丛里涌出来,把唐军困在窄道里,杀声震天。
     “兄弟们,跟我杀出去!”王孝杰挥舞长槊,硬生生劈开一条血路。他身上受了好几处伤,战袍被血浸透,却依旧奋勇冲杀。可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骚动——苏宏晖竟带着本部的几千人马,调转马头往谷外跑了!
     “苏宏晖!你敢临阵脱逃!”王孝杰目眦欲裂,可喊破喉咙也拦不住。没了后援,唐军瞬间溃散,契丹兵像饿狼一样扑上来。王孝杰身边的亲兵越来越少,他被逼到一处悬崖边,身后是万丈深渊,身前是密密麻麻的敌军。
     他望着洛阳的方向,仰天长叹:“陛下,臣尽力了!今日唯有一死,以报皇恩!”说罢,他整了整身上的铠甲,挺直脊梁,纵身跳下了悬崖。
     消息传回洛阳时,武皇正在批阅奏折。听内侍哽咽着说完战况,她手里的朱笔“啪”地掉在纸上,晕开一大团红。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跳动的声音,她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疲惫:“王孝杰……是朕对不住你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边境的战事容不得她沉溺悲伤。孙万荣趁胜攻陷了幽州,兵锋直指赵州。武皇只能咬着牙,再次下旨征兵,调遣各地粮草支援前线。看着户部呈上的账单——军饷、粮草、军械,每一笔都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国库的银子肉眼可见地减少,她不由得皱紧了眉头,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这仗,再打下去,国库怕是要空了……。
     四、李唐旧臣的蛰伏:张柬之的34;退休计划34;与神龙政变的伏笔
     武皇的铁腕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在洛阳城的上空。李唐旧臣们在朝堂上低眉顺眼,见了武皇的面首都得弯腰行礼,可袖口底下,攥着的拳头从未松开。老臣张柬之就是这伙人的主心骨,他借着年事已高的由头,奏请“告老还乡”,武皇见他头发都白了大半,便准了。可谁也不知道,他那处位于洛阳城外的农庄,早已成了秘密据点。
     这日午后,农庄的柴房里,张柬之指着窗外田地里沉甸甸的麦穗,对桓彦范、敬晖等人说:“你们看这麦子,青的时候割下来,只能当草喂牛;得等它熟透了,颗粒饱满了,才能磨成面。咱们现在就像这没熟的麦子,急不得。”他用烟杆敲了敲地面,“武皇虽老,耳目还尖着呢,来俊臣的徒子徒孙到处都是,咱们但凡走漏半点风声,就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桓彦范性子急,忍不住攥紧拳头:“可再等下去,怕夜长梦多啊!听说武皇近来总跟二张(张易之、张昌宗)商量立储的事,万一真把武三思立为太子,咱们这辈子都没指望了!”
     张柬之摆了摆手:“放心,狄仁杰大人在世时,早把根基铺好了。羽林卫里有咱们的人,各州刺史也多是心向李唐的,再等等,等武皇那口气泄了,就是咱们动手的时候。”
     那年武皇生辰,张柬之借着送寿礼的机会,进了趟宫。他捧着一只玉如意,跪在地上说:“陛下洪福齐天,臣无以为报,只盼陛下圣体安康。对了,老臣前些日子听房州来的人说,庐陵王(李显)在那边过得清苦,连件像样的棉袍都没有……”
     话没说完,就见武皇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眼神“唰”地冷了下来,像淬了冰:“张爱卿,管好你自己的事。庐陵王是朕的儿子,他的事,轮不到外人操心。”
     张柬之吓得额头瞬间冒了层冷汗,赶紧磕头:“臣失言,臣罪该万死!”退出宫殿时,他后背的朝服都被汗湿透了。回到农庄,他把众人叫到一起,脸色凝重:“看来陛下对李氏子孙还是防着的,二张又在旁边吹耳边风,咱们不能再等了,得加快准备!”
     而远在房州的李显,这些年过得像惊弓之鸟。他被废后贬到这偏远之地,日子本就清苦,更怕的是武皇哪天不高兴,一道圣旨取他性命。每次听说洛阳来人,他都吓得浑身发抖,抱着柱子就要撞头:“完了完了,母后这是容不下我了,肯定是来赐死我的!”
     妻子韦氏总是死死抱住他,哭着劝:“殿下,先别慌!使者还没开口呢,说不定是好事呢?万一……万一陛下想通了,要召咱们回去呢?”
     就这样,李显在恐惧和期盼中熬过了十几个春秋。他住的房子漏雨,穿的衣服打补丁,连出门买块布料都得看地方官的脸色。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困死在这穷乡僻壤了,却不知道,洛阳城里那伙老臣,正悄悄为他铺一条重返帝位的路。命运的齿轮,已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缓缓转动起来。
     五、后宫暗涌:太平公主的崛起与武氏家族的挣扎
     太平公主打小就是紫微宫里的“小凤凰”。才五六岁时,就穿着武官的小铠甲,在殿上转着圈跳舞,银铃似的笑声洒满殿堂。武皇把她搂在怀里,捏着她的小脸笑:“我的女儿,比男孩子还机灵,将来定是个有大出息的!”这话倒真没说错,太平公主长大成人后,眉眼间既有母亲的果决,又带着几分女子的柔韧,成了武皇身边最得力的“左右手”。
     她深谙讨母亲欢心的门道——武皇爱佛法,她就耗巨资修寺庙,亲自去白马寺礼佛;武皇烦朝臣啰嗦,她就陪在御书房,说些宫外的趣闻解闷。可转身,她就穿着便服去平康坊的茶馆,听官员们私下议论朝政,遇到心向李唐的,便悄悄递个眼色,留下句“改日府中品茶”。武三思想巴结她,托人送来一箱西域的夜明珠,她笑着让人原封不动送回去,只带了句话:“表哥,咱们都是自家人,谈这些就生分了。往后朝堂上的事,还要多仰仗表哥帮衬呢。”这话绵里藏针,既没驳了武三思的面子,又暗暗划清了界限。
     但太平公主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血管里流的是李家的血。夜深人静时,她会对着铜镜里的自己说:“我是高宗和天后的女儿,终究是李家的人。”她私下里和张柬之等老臣往来密切,常在府中设密宴,屏退左右后,压低声音说:“武氏子弟狼子野心,你们要多做准备,我在宫里为你们留意动静。”她还拉着驸马薛绍进了阵营,薛绍是李世民的外孙,本就心向李唐,却还是犹豫:“公主,这可是掉脑袋的事,万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平公主打断他,眼神坚定如铁:“掉脑袋也要做!难道你想看着我李家的江山,真成了武家的囊中之物?”
     武氏家族那边也没闲着。武三思天天往宫里跑,见了武皇就哭丧着脸:“陛下,您可得当心啊!李家那帮人,表面上恭顺,暗地里都在磨刀子呢!听说庐陵王在房州招兵买马,张柬之他们还偷偷给送粮草,这是明摆着要复辟啊!”武承嗣也跟着帮腔:“是啊陛下,咱们武家子弟才是您最亲的人,您把江山交给我们,才能高枕无忧!”
     武皇听得多了,心里也打鼓。她嘴上骂着“你们别瞎猜”,暗地里却让人盯紧了李显的动向,时不时找个由头贬斥几个李唐旧臣,敲打他们安分些。可夜深人静时,她坐在铜镜前,看着自己鬓角的白发,又忍不住犯嘀咕:“武家这帮侄子,一个个眼高手低,真能守得住这江山?当年太宗皇帝打天下的狠劲,他们半点没学着……”
     这武周王朝,表面上是武皇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定乾坤,底下却像口烧开的沸水,各种势力在暗处翻腾——张家兄弟仗着恩宠插手朝政,边境的战报一封接一封送进宫,老臣们憋着劲想复唐,武氏子弟忙着抢班夺权,连后宫的嫔妃都在偷偷站队。面首争宠的闹剧还没落幕,朝堂上的唇枪舌剑又已开场,边境的烽火刚灭,宗室的暗流又起。
     谁也没注意到,张柬之的农庄里,密谋的灯火亮得越来越频繁;羽林卫的营房里,几个将领碰杯时,酒杯里盛的不止是酒,还有豁出去的决心;就连被流放的李显,也收到了一封加密的书信,信上只有三个字:“时机近”。
     那场决定历史走向的神龙政变,就像藏在迷雾里的猛虎,正慢慢亮出锋利的獠牙。这万里江山,究竟会继续姓武,还是重回李氏手中?洛阳城的风,似乎都带着几分焦灼的味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
  

第11章 武周风云里的红妆与权谋 狄仁杰断案背后的朝堂暗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