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章 二圣临朝的明争暗斗与红妆时代的惊涛骇浪[2/2页]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龙台家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杂得多。”
     李弘却并不认同母亲的观点,他坚持己见道:“母亲,当年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不就是因为刑罚过重,才导致民怨沸腾吗?”
     话还没说完,武媚娘的脸色突然变得阴沉至极,她怒喝道:“住口!这些事情不是你该问的!”
     咸亨二年(公元 675 年),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传来——太子李弘突然暴毙于合璧宫。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民间开始流传各种谣言,有人说李弘是被武媚娘下毒害死的,因为她担心儿子登基后会影响自己掌权。这些传言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人们对这种宫廷秘事总是充满了好奇和猜测。
     李治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他抱着李弘的尸体,痛哭流涕,口中喃喃自语:“弘儿,是父皇害了你啊!”他的哀伤让人动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位年轻的太子默哀。
     而武媚娘则跪在一旁,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出,打湿了她的衣襟。然而,没有人能看清她眼中的真实情感,是悲伤还是喜悦,亦或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情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弘的死,让宫廷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不久之后,李治决定立次子李贤为太子。这位“章怀太子”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学识闻名于世,他主持编纂的《后汉书注》更是备受赞誉。在朝堂上,李贤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威望,深得大臣们的认可。
     然而,武媚娘对这个儿子却始终心存疑虑。她觉得李贤太过锋芒毕露,担心他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她暗中派人散布谣言,声称李贤并非皇后亲生,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
     这个谣言如同一把利剑,直刺李贤的心脏。他听到这个传言后,心中又惊又怒。他无法相信这样的谣言会出自自己的母亲之口,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痛苦和愤怒的驱使下,李贤写下了一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宫廷权力斗争的无奈和对亲情的失望,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武媚娘的不满和警告。
     武媚娘看到诗后,冷笑一声:34;好个39;再摘使瓜稀39;,看来这孩子是等不及了。34;她授意酷吏明崇俨诬告李贤谋反,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临行前,李贤对着皇宫方向叩首:34;母后,孩儿究竟做错了什么?34;三年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二十九岁。
     四、薛仁贵西征:铁血将军的传奇与遗憾
     就在后宫与朝堂暗流涌动之际,大唐边境却突然燃起了熊熊战火。吐蕃这个野心勃勃的邻邦,竟然公然进犯大唐的西域地区,这无疑是对大唐国威的严重挑衅。
     此时的唐高宗李治,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他深知边境局势的严峻性。他强撑着病体,召集众将,面色凝重地说道:“吐蕃欺人太甚,竟敢侵犯我大唐疆土,哪位爱卿愿为朕分忧,前往西域抗击吐蕃?”
     话音未落,只见老将薛仁贵挺身而出。他虽然年事已高,满头白发在盔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但他的眼神依然锐利,透露出一股坚毅和果敢。薛仁贵抱拳施礼,高声说道:“陛下,末将虽已年迈,但尚能弯弓杀敌!愿率大军西征,必不辱使命!”
     李治见薛仁贵如此英勇,心中稍感宽慰,当即任命他为西征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出征西域。
     咸亨元年(公元 670 年),薛仁贵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踏上了西征之路。一路上,他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士兵们都对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充满信心。
     然而,当大军行至大非川时,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副将郭待封不听从薛仁贵的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唐军的粮草被吐蕃军队劫走。这一变故让薛仁贵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他仰天长叹:“待封误我啊!”
     面对吐蕃四十万大军的围攻,唐军陷入了绝境。但薛仁贵并没有丝毫退缩,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手中的一杆方天画戟舞得虎虎生风,所到之处,吐蕃士兵纷纷倒地。吐蕃士兵见状,惊恐地高呼:“唐将有神力!”
     然而,尽管薛仁贵勇猛无比,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惨遭失败。这场惨败让唐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薛仁贵作为军队的统帅,自然要承担起失败的责任。他被朝廷革职为民,解甲归田。在离开军营的那一天,薛仁贵默默地抚摸着那件陪伴他多年的战甲,心中感慨万千。这件战甲见证了他无数次的战斗,上面的每一道伤痕都记录着他的荣耀与艰辛。
     薛仁贵不禁老泪纵横,他悲叹道:“薛仁贵一生征战,从未如此惨败过啊!我有何颜面去面对陛下呢?”他感到无比的愧疚和自责,觉得自己辜负了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就这样,薛仁贵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平淡的生活。然而,他的心中始终难以释怀那场惨败,常常夜不能寐。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就在人们渐渐淡忘薛仁贵的时候,高句丽却突然再次叛乱。这一次,高句丽的叛军来势汹汹,唐朝边境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李治皇帝想起了曾经的名将薛仁贵。他深知薛仁贵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经验,于是决定重新启用这位老将。
     李治亲自召见了薛仁贵,诚恳地对他说:“老将军,如今高句丽再次叛乱,朕实在是无人可用啊!还得靠您出马,才能平定这场叛乱啊!”
     薛仁贵听后,二话不说,立刻披上那件尘封已久的战甲,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尽管此时的他已经年逾花甲,但他的斗志依然昂扬,决心用自己的最后一丝力量为国家效力。
     在战场上,薛仁贵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他率领唐军与高句丽叛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最终成功地平定了叛乱,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五、嵩山封禅:武皇后的权力宣言
     调露元年(公元 679 年),李治的风疾已经严重到连说话都很困难的程度。然而,武媚娘却抓住了这个机会,向李治提议道:“陛下,自大唐开国以来,尚未举行过封禅大典。如今四海升平,正是去嵩山祭天、彰显我朝威仪的好时机啊。”李治听后,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李治并不知道,武媚娘真正在意的并不是祭天本身,而是这场大典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政治意义。
     封禅大典的日子终于来临,按照旧例,应该由皇帝进行初献,公卿们则负责亚献。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武媚娘却突然站出来,说道:“陛下龙体欠安,臣妾愿代行亚献之礼。”
     她的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文武都为之哗然。御史大夫更是毫不犹豫地跳出来,强烈反对道:“自古以来,从未有女子参与封禅之礼,这成何体统!”
     面对御史大夫的指责,武媚娘毫不示弱,她紧紧地盯着他,眼神冷得像冰一样,让人不寒而栗。只听她缓缓说道:“御史大人是觉得臣妾不配,还是觉得陛下的决定有误呢?”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直刺御史大夫的要害。他顿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
     最终,在万众瞩目之下,武媚娘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如同仙子下凡一般,缓缓地登上了祭坛。她手中紧握着一支洁白的玉笏,每一步都显得那么轻盈而又庄重。
     当她走到祭坛中央,将祭品恭敬地献上时,整个嵩山都仿佛被她的气势所震撼,回荡着她那坚定而有力的声音。这声音穿透了云层,传遍了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都能清晰地听到。
     这一刻,在场的人们都深刻地意识到,这个站在皇帝身边的女人,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皇后”这个头衔了。她的野心和欲望,就像那燃烧的火焰一般,熊熊燃烧,无法扑灭。
     而李治,则坐在轮椅上,远远地望着妻子的背影。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武媚娘的欣慰,因为她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封禅大典;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他不知道,这个曾经深爱他的女人,如今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她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全心全意地爱着他呢?
     夕阳渐渐西沉,封禅大典终于圆满结束。武媚娘站在祭坛上,俯瞰着山下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这微笑中,既有对自己成功的自信,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一个属于她的时代,正在这场盛大的仪式中悄然拉开帷幕。然而,病入膏肓的李治,又能在那龙椅上坐多久呢?李家的江山,是否真的会如众人所猜测的那样,改姓武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
  

第9章 二圣临朝的明争暗斗与红妆时代的惊涛骇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