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霍去病在那儿泡茶,惨白的脸上浮现笑意道:“公主一回来就开始捣鼓。”
     不难看出,汲黯也颇是怀念。
     “汲侍中尝尝吗?”刘徽且问。生病怎么了?生病也不妨碍喝茶。
     “尝。臣也不知道还能再活多久,有新奇的东西不尝,以后怕是没机会了。人人都说公主最会吃,能入公主口,能让公主赞许有加的东西,定然是好东西。”汲黯眼巴巴的瞅着霍去病泡好一杯,递给刘彻,刘彻接过呷了一口。霍去病随之与汲黯递来,刘徽伸手接,把另一旁没有用上的茶托用上。
     刘彻……
     端着发烫的杯子的他算是什么?
     “茶叶的清香,闻起来味道甚好。”汲黯手虽然有些抖,端起茶杯就不抖了,论起味道,那叫一个欢喜的。
     刘徽笑道:“百越有不少茶树,我沿着百叶找了一圈,百越没怎么拿茶当回事,我试了好几样,新鲜的茶叶采摘,大火炒,烘干,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来的茶叶也各不相同,味道也是各异,你不妨每个都尝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彻这会儿冲霍去病道:“没有阿徽泡的好喝。”
     霍去病回了一句,“我也喜欢徽徽泡的茶。”
     四目相对,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认真。随后不约而同的别过头,都看懂彼此的嫌弃。
     刘徽……怎么的,一个越老越小,一个越大越是不依不让?
     “说正事。”好在,刘彻想起来了,把人都唤过来是有正事的。
     刘徽注意到的更是,刘据呢?
     刘据此时正慌乱的跑进来,他在上林苑内,来得却是最晚。
     “父皇。”刘据急忙见礼。刘徽眉头轻挑,刘据道:“母亲身体不适,故儿臣来迟。”
     解释一通,刘徽急忙问:“怎么了?”
     “无事,方才昏倒了。医者看过了,道许是忧思过重。”刘据据实而答。
     为何而忧思,先前怕是因为刘徽。刘徽回来了,这份忧思就不会是因刘徽。
     但眼下以国事为重,刘彻微拧眉头,原谅刘据的迟到。指了一侧的位置,刘据拱手乖乖走过去。
     刘彻的视线落在刘徽身上,刘徽挂心卫子夫的身体不假,也得先把国事议完再去看卫子夫。
     “这是一份取才改革之法,诸位不妨看看再论。”刘徽方案在手,刘彻不急让刘徽单独告诉他,刘徽一提,刘彻要议,刘徽便将资料都准备齐全,人手一份的发下去,好让他们都心里有个底。
     取人才改革之法?
     听到这话,好些人都一愣。
     要说改革之法,刘彻自登基以来实施的改革之法多了,再多一样也不算多,不妨看看。
     刘徽的视线落在那自荐要跟她学茶的人,人就立在那儿,没有刘彻的命令,人不敢动。
     刘徽的视线落在方物身上,方物是她所熟悉的人,因此一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刘徽能够感觉得出来。
     偏过头刘徽打量那人,没想到霍去病突然握住她的手,用力捏了捏。
     刘徽不解,霍去病盯着她,看得刘徽更是莫名。
     好在,随着刘彻再问:“看完爱卿们不妨各抒己见。”
     “陛下是要废察举制和征辟制吗?按上面所写的方案,取之以才,德行便不重要了?若是无德行者出仕,非天下之幸。”不同意见必须的,都赶紧的直言不讳,话里话外一个意思,他们不同意又行改革。
     刘徽瞥过刘彻,刘彻给她一记你解决的态度。
     “察举,征辟,科举并行。另,科举考试的人查其三代,品行不佳者自弃之。上面写得一清二楚。在提问前,把内容看清楚。可以质疑,也请长长眼睛,动动脑子。”刘徽话一出口,就差明着骂人眼瞎没脑子。
     但,说错了?
     刘徽解释内容,上面都写得一清二楚,一个个只看前面就不管不顾的质问出来,当官的都这样?
     那提问的人让刘徽一怼,脸上一阵阵发烫,要控诉刘徽太不客气,话到嘴边终是没敢怼。
     有理没理的,他们难道不清楚?
     既然都心知肚明,就不要再找骂了。刘徽一开口都那样的不客气,难不成他们认为后续刘徽就不会骂他们了吗?
     刘据在看完手里的科举制度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却不仅限于此。神情非常复杂的望向刘徽。
     就他姐的这个脑子,要不是她这个脑子,能对付得了那些一个个不好对付的世族?
     分而治之,把人都弄出来,再分散到各地去,还能解决不了?
     当然,刘据看完上面的内容,反复端详其中内容,注意到一个漏洞。
     上面可没有写明,不许女子参加科举。
     刘据止不住的激动,不激动都不行。
     要是天下的女郎都可以来参加科举,那会如何?
     嘶!想想都让人振奋!
     刘据算是明白了,她姐要是动了心思去做一件事,真能样样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不过,让女子参加科举考试的事,刘徽应该不会不告诉刘彻吧?
     有些事如果没有通过刘彻的同意,在后续会产生极大的问题。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问题一并提出来。”刘彻一看有人提出质疑,可是才刚开口让刘徽怼了,得了,都老实了。
     刘彻还想再听听不同的意见的,虽然刘徽的科举制度应有尽有,让刘彻看完都不由感慨,没错,就应该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让世家贵族休想钻空子。
     察举制和征辟制让世家贵族钻着空子,私底下世族们不定有多高兴。
     不过才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已,就这样让他们利用成为壮大自家的工具。
     刘彻对世家贵族从来不曾掉以轻心,可是如何更有效的抑制他们的发展壮大,只要朝廷需要人才,而人才只能从他们之间取,再让他们联手,皇权,世族,注定只能争,只能斗。
     可是,刘彻感受到一种无力,各地的府学都开了不假,可是那其中都是出自世家子弟,如同太学。
     因此也让刘彻深知刘徽的先见之明。
     从一开始刘徽招收学生就不拘一格,因她明白,世族大家的弟子不缺教他们的先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要大汉的天下将来不为世族所控制,需要底层的人不断的往上冲。
     可是,往上冲也要有冲的本钱。
     以底层的人的能力,他们没有多少能力冲破一层层的障碍,世族在皇帝和百姓中间,他们是从来都在想办法将两者分开的。
     不想让天下失控,皇帝就要越过世族,和百姓连成一体。
     鸣堂,是刘徽给天下普通人的一个机会。
     对于刘徽所提出免去一定的学杂费,人人都认为过于理想,可是如果没有朝廷出面为普通人兜底,试问他们如何跟世族们抗衡?
     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人学习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懂的人都懂。
     世族们本就得天独厚,刘徽在鸣堂里设立的种种制度,针对的都是普通人。
     无论是教材亦或者相应的课程,对世族大家的人来说或许会认为过于简单,有好些是看不起的。可是那对于普通人,由浅入深,基础定要打好了。
     只要基础没有问题,愿意认真学,定能在鸣堂的熏陶下有所得。
     刘彻不由的看向刘徽,越发觉得,刘徽所思所想之长远,或有一些他如今都未必能够想到。一如当年他想不到,取才之法还可以用科举之制。
     “陛下,以才取士。若是后续人品才学不佳呢?”挑毛病是一定要挑的,不能轻易让刘彻推行科举之制,那对他们世家贵族来说绝不是好事。
     刘徽指出一点,“朝廷早已定下官员考核,三年一考核,劣者撤。”
     多少人在此时低下了头。
     想当年刘徽提出官员考核时,多少人反对,谁能想十几年后,和科举制度还能相互配合上。
     问题肯定是都有的,再多的问题都是能解决的。
     刘徽不管是在提出科举制度前,亦或者后续会发生的问题,应该杜绝的问题,解决的办法都已经准备。
     一时间,没法阻止。
     科举如何考,如何取士,刘徽都有大致的方案,细节上的事,得再仔细商量。
     “看来诸位爱卿没有别的问题了。”刘彻瞧着无人再出声,十分满意,这就准备结束了。
     “如此,拿出个章程来。”刘彻将结果道来,提醒他们接下来该努力的干活,一个都别偷懒。
     一个个不情不愿的人,低头看了看刘徽给他们的科举制度里面细节的内容,一应章程,从乡县到郡,再到长安,还有他们可以填补遗漏的地方?
     “陛下,敢问科举之事由哪一部掌管?”科举的推行眼看着是不可能阻止,那也要弄清楚,到底是哪一个机构来接管此事。
     一提起权利,马上有人抢道:“自然是由吏部负责。”
     有不同的意见,“户部亦可。”
     刘彻的视线落在刘徽身上,刘徽立刻道:“礼部掌教育,科举事宜由礼部掌管。”
     一向最清闲的礼部,突然被科举之事砸下来,董仲舒都傻眼了。没弄错吧?
     怎么会弄错。
     从始至终刘徽都没打算把科举的事交给别的部门。
     “从即日起,恢复你尚书令的职位,将科举事宜安排妥当。”刘彻很是认同,礼部很好。日常无事,也没有人往礼部那儿凑。
    喜欢。
  

第200章 以才取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