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8章 《跨界的珍珠》[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跨界的珍珠》
     ——论《赛珍珠嘅珍珠心》中的文化认同与语言越界
     文/元诗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方言的鲜活与文化的韧性闪烁光芒。树科的《赛珍珠嘅珍珠心》正是这样一首以粤语为媒介,探讨文化身份与语言归属的精致诗作。这首诗以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为切入点,通过粤语的独特韵律和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关于文化认同、语言归属与心灵家园的多维诗学空间。赛珍珠作为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一生横跨中美两种文化,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言:34;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34;,赛珍珠的文化身份始终处于这种34;进出34;的动态平衡中。树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化现象,以诗性的智慧将其转化为语言的珍珠。
     诗歌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肯定句式34;珍珠喎,梗系珍珠咁真啦!34;确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和语言质地。34;梗系34;这一粤语表达,带有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暗示了诗人对赛珍珠文化身份的判断已经形成。而34;珍珠咁真34;的表述则巧妙地利用了汉语的谐音双关,珍珠既是Pearl的名字直译,又隐喻其品质如珍珠般真实纯净。这种语言游戏令人想起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语言能指与所指的玩弄,树科在此同样展示出对方言词汇诗性潜力的深刻把握。
     诗歌第二节以看似矛盾的表述展开文化身份的探讨:34;赛珍珠,一个美国人嚟嘅/佢系中国人中国嘅名……34;。标准的汉语语法中,34;嚟嘅34;相当于34;的34;,但粤语中34;嚟34;本身有34;来34;的动态含义,这就使得34;美国人嚟嘅34;不仅表示所属关系,还暗含34;来自美国34;的动作过程。诗人刻意凸显姓名与文化归属的错位:一个拥有中国名字的美国人。这种错位恰如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所说的34;文化杂糅34;(cultural hybridity),在命名的裂隙中显现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第三节将这种矛盾进一步深化:34;赛珍珠,一位中国人嚟嘅/佢喺美国人美国嘅名……34;。此处34;中国人嚟嘅34;与上节的34;美国人嚟嘅34;形成镜像结构,而34;喺34;(在)与34;嘅34;(的)的微妙差异,暗示了空间归属与属性归属的不同维度。赛珍珠拥有美国名字却来自中国文化语境,这种双重性令人想起萨义德(Edward Said)笔下的34;流亡者34;,永远处于两种文化之间。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将这种文化身份的流动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节的疑问34;咁麻烦嘅,究竟系边国嘅?34;直指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困境。粤语34;咁麻烦34;的感叹比普通话更富情感色彩,34;边国34;而非34;哪国34;的用法也更具方言特色。这一设问实际上质疑了非此即彼的民族国家认同框架,呼应了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对单一身份政治的批判。而赛珍珠的回答34;佢生喺中国吖34;则巧妙地以出生地这一客观事实回避了主观认同的难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言34;语言是存在之家34;,出生地的语言环境或许比血缘更能定义一个人的文化根基。
     诗歌的高

第638章 《跨界的珍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