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4章 《虚实相生的认知迷宫》[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便陷入了齐泽克所说的34;意识形态崇高客体34;的迷阵。粤语特有的语气词34;噈34;、34;嘅34;如同认知的探针,在语言的经纬间刺出裂隙,让被日常语法遮蔽的认知裂缝得以显影。
     34;你话,你仲要唔要想?/想想,想想噈想想到嘅嘢!34;的循环句式,恰似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诗性呈现。当34;想34;这个动词被不断重复、延异(différance),其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链条开始松动,暴露出语言系统内部的裂痕。这种语言游戏最终指向维特根斯坦的34;语言批判34;:我们被囚禁在语言的牢笼中,却误将其当作世界的全部真相。
     四、认知的边界与超越:从相对主义到智慧之境
     在解构的狂欢之后,诗人并未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通过34;想想噈想想到嘅嘢34;的螺旋式追问,暗示着认知突破的可能路径。这让我想起禅宗的34;参话头34;修行——当思维在悖论中反复缠绕,反而能穿透概念迷雾,触及存在本真。正如老子所言:3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34;,诗歌在此完成了从认知批判到存在启示的升华。
     结尾处的34;想想噈想想到嘅嘢34;,可视为对海德格尔34;向死而生34;存在哲学的诗意转译。当认知主体意识到所有34;想34;都裹挟着主观滤镜,反而能获得认知的谦卑与自由。这种智慧之境,恰似禅宗公案中34;吃茶去34;的机锋——在放下对34;心想事成34;的执念时,真正的认知突破才成为可能。
     五、诗学的认知革命:从意象到观念的范式转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树科此诗的革命性,在于其将传统诗歌的意象美学转化为认知科学的实验场。蜜蜂的复眼、狗的色觉、电磁斥力的支撑,这些科学事实被赋予哲学重量,构建起跨学科的认知诗学模型。这种写作策略暗合了斯蒂文斯34;最高虚构的笔记34;的现代诗学理想——当科学事实与哲学思辨在诗行中交织,诗歌便成为认知革命的实验室。
     在语言风格上,粤语方言的运用绝非地域性装饰,而是认知解构的工具。34;噈喺34;、34;睇唔见34;等方言词汇,如同认知的手术刀,精准剖开标准汉语的认知框架,暴露出语言系统内部的缝合痕迹。这种语言策略与贝克特《等待戈多》中34;无意义对话34;的荒诞剧效果异曲同工,都在用语言的非常态使用解构认知的确定性。
     结语:在认知的裂缝处仰望星空
     《点解心想事成?》最终指向的,是人类认知的永恒困境与超越可能。当诗人写下34;想想噈想想到嘅嘢34;时,他既是对认知相对性的清醒认知,也是对突破认知边界的隐秘召唤。这首诗如同博尔赫斯笔下的34;沙之书34;,每页都写着相似的悖论,却永远翻不到尽头——而正是这种无尽的翻阅,构成了认知生命的本质。
     在AI认知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树科的这首诗更显其预言价值。当ChatGPT们以34;心想事成34;的完美逻辑碾压人类认知时,诗歌提醒我们:那些34;想唔到34;的认知裂缝,那些34;睇唔见34;的存在维度,或许才是人性最后的堡垒。在算法编织的认知天网中,保持34;想唔想34;的辩证张力,或许正是人类智慧的终极救赎。
    喜欢。
  

第634章 《虚实相生的认知迷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