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3章 《语言之镜与存在之谜》[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语言之镜与存在之谜》
     ——论树科《点解心想事成?》中的认知诗学与方言哲学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审美维度。树科的《点解心想事成?》正是一首典型的粤语哲思诗,它通过方言特有的韵律和表达方式,叩击着人类认知与世界本质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这首诗表面上探讨的是34;心想事成34;这一俗谚,实则层层深入地解构了人类感知、语言与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方言的诗性运用中完成了一次对认知论的诗学探险。
     诗歌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34;你想,你唔想/你想唔想,唔一样……34;展开思辨。这种通过肯定与否定并置来制造认知张力的手法,令人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34;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34;的辩证思维。诗人利用粤语中34;想34;与34;唔想34;的音韵呼应,构建起一个关于意识活动的微型宇宙模型。值得注意的是,34;唔一样34;这一表述在普通话中通常为34;不一样34;,而粤语保留了古汉语34;唔34;的否定形式,这种语言上的34;古层34;暗示了诗歌探讨的问题具有人类认知的普遍性与历史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语言的本质》中指出:34;语言是存在之家34;,而方言则可能是这个家中最为隐秘却真实的房间。树科选择用粤语表达认知哲学的主题,恰恰揭示了方言在承载思维独特性方面的不可替代价值。
     诗歌第二节突然转向对颜色感知的质疑:34;你以为,绿色噈喺绿色?/狗睇到嘅唔系绿色……34;。这里诗人引入了跨物种感知差异的视角,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霸权。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曾详细论述过感知并非对世界的被动接收,而是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建构。树科用粤语特有的判断句式34;噈喺34;(就是)与否定表达34;唔系34;(不是)形成认知对立,揭示出所谓34;客观现实34;的主观建构本质。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34;狗34;而非其他动物作为对比,可能源于粤语文化中34;狗34;常常作为亲近人类的他者存在,这种文化潜意识的选择使哲学思考更具生活质感。
     第三节关于蜜蜂采蜜的意象进一步拓展了感知相对性的主题:34;你睇到,蜜蜂喺花度采蜜/佢事实系睇唔见花嘅……34;。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粤语中34;睇34;(看)与34;睇唔见34;(看不见)的对比,以及34;花度34;(在花里)这一地道的方位表达。从科学角度而言,蜜蜂确实看不见人类所见的34;花34;,它们感知的是紫外线标记的花蜜路线。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34;如果狮子能说话,我们也听不懂34;的着名论断,在此得到了诗意的呼应。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将这一深刻的哲学洞见转化为可感的诗歌意象,展现出方言在表达抽象思维时的特殊优势。
     第四节对身体感知的质疑尤为精妙:34;你觉得,脚步几咁踏实?/自己根本噈冇接触到地……34;。粤语中34;几咁34;(多么)这一程度副词的使用,强化了反讽效果,而34;噈冇34;(就没有)的双重否定则加强了认知颠覆的力度。从现代物理学角度看,我们确实从未真正34;接触34;过任何物体,所谓的接触只是电磁力的相互作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物质与记忆》中论述的身体图式理论,在此得到了诗意的呈现。树科用粤语特有的韵律和词汇,将这一科学事实转化为对日常经验的颠覆,展现出方言在表达认知悖论时的独特力量。
     诗歌的第五节点明了全诗的核心命题:34;我哋睇到感知嘅客观世界/系喺传统嘅科教嘅主观嘅意识34;。这句长达二十字的粤

第633章 《语言之镜与存在之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