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粤语诗《信唔信》的在地性书写
文/元诗
在普通话日益成为文学创作霸权语言的当代语境中,树科的《信唔信》以鲜活的粤语方言闯入诗歌场域,不啻为一次语言的34;土断34;运动。这首诗通过方言的语音褶皱与语法裂隙,在标准汉语的平滑表面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让被压抑的地方经验得以发声。粤语在此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与抵抗同质化的武器。当我们用34;系噈喺34;替代34;是这样的34;,用34;窦口34;替代34;归巢34;时,语言本身就成为了一场静默的文化政治实践。
诗歌开篇34;系噈喺,今日唔知添日事/添日噉系好过今日时!34;采用粤语特有的句末助词系统,构建起独特的语言节奏。34;噈喺34;这个语气助词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词汇,它既包含确认又带有轻微转折的复杂情态,这种微妙的语音肌理恰恰是方言诗学的魅力所在。诗人通过34;今日34;与34;添日34;(明日)的对比,以粤语特有的时间表述方式,解构了线性进步史观。这种表述令人想起张枣在《镜中》对时间的处理,但树科通过方言词34;噈34;的介入,使时间体验更具地域质感。
诗歌第二段的空间书写更具文化地理学意义。34;横行上下九34;中的34;上下九34;是广州着名的骑楼商业街,这个地名选择绝非偶然。骑楼建筑作为岭南特有的建筑形态,其空间结构本身就蕴含着粤地特有的公共生活模式。诗人将饮茶文化(34;朝晚啜茶楼34;)与市井生活并置,构成粤语文化圈的34;日常生活批判34;。这种书写与黄灿然在《我的地理》中的香港叙事形成跨时空对话,共同构建起岭南文化的诗意坐标系。
34;雕仔终归要窦口34;一句中的34;窦口34;是典型的粤语词汇,原指鸟兽巢穴,在此隐喻人的归宿。这个词的选择极具人类学价值,它暗示着人与土地的脐带关系。就像沈从文用湘西方言写《边城》一样,树科通过粤语词汇激活了集体无意识中的地方记忆。当普通话写作将34;归巢34;抽象为普遍概念时,34;窦口34;却顽固地保持着与岭南水土的具体联系,这种词语的34;在地性34;正是方言诗歌抵抗文化同质化的关键。
诗歌结尾的34;佢哋话,呢个噈喺人生!34;采用粤语特有的复数人称代词34;佢哋34;(他们),在声音政治层面形成与普通话34;他们34;的差异对峙。这个结尾令人想到北岛《回答》中的34;我不相信34;,但树科通过方言转译,将普世性怀疑转化为地方性反讽。粤语特有的感叹句式34;噈喺...!34;使这种人生宣言既带着广式幽默,又暗含无奈,这种复杂语调是标准汉语难以精确传
第623章 《方言抵抗和诗意栖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