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淡定从容34;的生活智慧。
从诗学传统看,树科的创作明显受到香港粤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也斯、饮江等诗人对方言诗性的探索。但他将这种探索进一步推向极致,完全摒弃了普通话的思维框架,创造出一种纯粤语的诗歌逻辑。这种尝试与意大利方言诗人帕索里尼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帕索里尼曾主张:34;方言诗歌不是对标准语的偏离,而是回归语言最本真的诗性源泉。34;
在技术层面上,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声调(这首诗大量使用低调字如34;啫34;、34;噉34;)、入声字(如34;力34;、34;热34;)和语气词(如34;嘅34;、34;啫34;),构建了一种低沉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无法通过普通话翻译完美呈现,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言:34;诗歌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34;树科的粤语诗恰恰证明了某些诗意的不可译性,以及方言在表达特定地域经验时的不可替代性。
从文化政治角度看,《企喺呢度》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抵抗实践。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的消失速度令人忧心,而树科坚持以粤语创作完整诗篇,实际上是在为地方性知识争取话语空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34;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权力斗争的场域。34;树科通过粤语诗歌创作,正在挑战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诗歌的垄断地位,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然而,树科的方言诗学并非封闭的。诗中混用的外来词和现代意象表明,这是一种开放的地方主义,既扎根于粤语文化的土壤,又积极与现代性对话。这种姿态令人想起爱尔兰诗人希尼的创作主张:34;好的诗歌应该既扎根于地方,又能超越地方性。34;《企喺呢度》中那个34;企34;(站立)的姿态,恰恰象征着诗人既坚守本土文化认同,又面向更广阔人文视野的双重立场。
从哲学层面解读,这首诗通过粤语的独特表达,探讨了34;存在34;与34;时间34;的永恒命题。34;力去力嚟力喺度34;揭示出现代人在能量消耗中的存在困境;34;饮番杯唔使见番噙日34;则提供了通过日常仪式对抗时间异化的可能;而结尾34;添日噈喺添日事34;更暗合了《马太福音》中34;不要为明天忧虑34;的东方智慧版本。这些思考通过粤语的特定表达获得了新鲜的表现形式,证明了真正的哲学思考可以也应当植根于母语的土壤中。
树科的《企喺呢度》看似简单,实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粤语诗学体系。通过对方言词汇、语法和音乐性的创造性运用,诗人不仅保存了濒危的语言财富,更开拓了现代诗歌的表现疆域。这首诗提醒我们:在标准化日益加剧的时代,或许只有通过回归最熟悉的地方语言,我们才能找到对抗精神异化的力量,实现真正的诗意栖居。正如海德格尔所言:34;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34;而对树科而言,这种诗意首先必须通过母语——粤语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企喺呢度》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用方言书写的存在宣言,一个用地方语言构筑的普遍精神家园。
喜欢。
第598章 《方言的抵抗与及诗意的栖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