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95章 《方言诗学的本体论转向》[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方言诗学的本体论转向》
     ——树科《我》的存在主义解读
     文/一言
     引言:方言作为方法
     在全球化语境下,树科以粤语书写的《我》构成对汉语新诗传统的挑战。这首创作于2025年的短诗,通过人称代词的辩证运动,完成了一次方言哲学的诗性实践。本文将从语音学、语法学、存在哲学三个层面,揭示其34;声调存在论34;的独特价值。
     第一章 语音褶皱中的主体性
     1.1 声调差异与主体裂变
     34;我系我/我唔系我34;的悖论式开篇,在粤语九声系统中形成精妙的声音辩证法。第一人称代词34;ngo534;(我)在两句中虽字形相同,但随句调产生的音高变化(前者为高平调,后者伴随否定词34;唔34;时转为低降调),实际构成语音学意义上的34;自我差异化34;。这种声调游移恰似拉康镜像理论中34;je est un autre34;(我是他者)的岭南回响,与屈原《离骚》3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34;的稳定主体形成历史对话。
     1.2 入声字的存在论重量
     诗中34;唔34;(m4)、34;喺34;(hai2)等入声字,以急促的收音制造语义顿挫。参照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对方言入声的论述,这些短促音节如同存在主义的34;瞬时决断34;,在34;系/唔系34;的辩证中展开海德格尔式的34;此在34;(Dasein)追问。比较北岛《回答》的普通话四声系统,粤语入声赋予否定词更强烈的本体论重量。
     第二章 语法结构的宇宙模型
     2.1 人称代词的拓扑学
     从单数34;我34;到复数34;我哋34;的扩张,构建出列维纳斯34;他者性34;的语法模型。粤语特有的集体人称系统(我哋/你哋/佢哋)形成主体间性的

第595章 《方言诗学的本体论转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