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分突然转入天文意象:34;星,月,太阳……34;,这种从微观人际到宏观宇宙的跳跃,制造出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星辰在天文学中本是价值中性的存在物,诗人却将其纳入34;正值/负值34;的价值判断体系,这种人为的价值投射暴露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早已警示:34;你们通过你们的价值和善恶语言行使权力,这是你们隐秘的爱,你们心灵的闪光、颤栗和溢流。34;
34;嘟喺正值/冇有负值嘅值/嘟系负值34;这三行构成全诗的核心悖论。从表面看,这是对数学绝对性的否定,深层则是对人类价值判断系统的质疑。当诗人宣称所有被认为是34;正值34;的存在本质上都是34;负值34;时,他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将人类从价值宇宙的中心位置驱逐。这种颠覆令人想起贝克特《等待戈多》中34;没有什么比不幸更可笑34;的存在主义幽默,树科以粤语特有的节奏和语法,达到了相似的荒诞效果。
四、视觉诗学与语言熵增:排版作为意义发生器
《距离》的排版本身具有视觉诗的特征。词语之间大量的留白、省略号的使用以及短语的分行排列,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空间形式。这种形式创新不是为新颖而新颖,而是与诗歌主题形成深层互文——34;距离34;不仅存在于人际关系中,也体现在词语与词语、诗行与诗行之间。马拉美在《骰子一掷》中开创的空白美学在此得到继承,但树科赋予其粤语文化的特殊韵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诗中省略号的频繁出现尤其值得玩味。34;我哋……34;之后的省略,既表示群体的不可言说性,也暗示着叙述的中断与沉默。这种有意为之的语言匮乏,对应着现代人交流的困境——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以用语言捕捉。阿多诺曾言34;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34;,树科则证明,在语言被彻底工具化的时代,用方言写短诗或许是最诚实的抵抗。
从信息论视角看,这首诗呈现出明显的熵增过程:开始是高度有序的34;你,我34;,随后逐渐走向混乱的34;星,月,太阳……34;。这种语言熵增恰恰模拟了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过程。诗人通过精心控制的混乱,达成了对更深层次秩序的暗示。
五、粤语诗学的现代性突围
《距离》的结尾将天文意象与价值判断并置,形成惊人的反讽效果。在宇宙尺度下,人类的所有价值标签都显得荒谬可笑,这正是加缪所言的34;荒谬感34;——人类对意义的热切追求与宇宙的冷漠沉默之间的永恒矛盾。树科以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将这种存在主义困境地方化、具体化,使其脱离抽象的哲学讨论,扎根于岭南文化的土壤中。
这首诗的创作日期34;2025.3.1934;可能具有特殊含义。在全球化与地方化激烈交锋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开始威胁人类语言独特性的前夜,树科用粤语这首充满计算语言难以模仿的方言诗,扞卫了地方性知识的尊严。这令人想起本雅明对34;讲故事的人34;的怀念——在普遍性碾压特殊性的时代,那些扎根于特定地域、特定语言的经验形式正在消失。
《距离》最终证明,真正的诗歌距离不在于空间远近,而在于词语与事物、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永恒裂隙。树科通过粤语这一34;少数文学34;(德勒兹语)的创造性使用,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标准化语言所遮蔽的存在真相。在这首短诗中,地域性与普遍性、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之间所有被认为34;正值34;的关系,都被揭示出其本质上的34;负值34;属性——这不是虚无主义的宣言,而是对真实接触可能性的恳切呼唤。
喜欢。
第588章 《解构与重构:论树科<距离>中的语言异化与存在困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