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22章 《以方寸之笔写天地之大》[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交织中,诗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张力。“啜茶饮海,滴水阳光” 一句堪称神来之笔:“啜茶” 是典型的粤语生活场景,“饮海” 则突破日常经验,将海洋纳入可饮用的范畴;“滴水” 是具体的物理动作,“阳光” 则是抽象的视觉意象,二者的并置创造出通感般的诗意体验。这种语言实验让人联想到艾略特在《荒原》中的意象拼贴,却又因植根于岭南的饮茶文化而独具本土气息。诗人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打破日常认知的惯性,迫使读者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空间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诗作中 “读书万卷,行路万里” 化用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与司马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典故,却以 “身喺天下,心系天下” 作结,将传统的 “游历 — 认知” 逻辑升华为 “身体在场” 与 “心灵在场” 的辩证关系。这里的 “喺”(在)与 “系”(系)形成微妙的语音呼应,在方言语法中完成对传统哲学命题的现代性阐释,展现出语言空间中历史与当下的对话维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心灵空间的终极超越:从 “身喺天下” 到 “心系天下” 的存在主义思辨
     《我嘅旅行》的深层内核,在于对 “旅行” 作为人类生存隐喻的哲学探讨。第一节的地理旅行、第二节的日常实践,最终都指向第三节的精神超越。“读书万卷,行路万里” 表面是对传统游历观的继承,实则暗藏解构:当 “万卷书” 与 “万里路” 成为量化指标,是否反而遮蔽了旅行的本真意义?诗人以 “身喺天下,心系天下” 给出答案 —— 真正重要的并非身体的物理移动,而是心灵对世界的终极关切。
     这种对心灵空间的强调,暗合海德格尔 “诗意地栖居” 的哲学命题。在 “种草淋花,摸泥拣沙” 的日常劳作中,诗人发现 “世界噈喺面前脚下”,这与荷尔德林 “将人间变成天堂” 的诗句形成跨时空呼应。当我们以诗意的眼光凝视日常空间,平凡的泥土沙粒皆可成为精神的栖息地。而 “啜茶饮海,滴水阳光” 的通感书写,则进一步突破物理空间的边界:口腔啜饮的是茶汤,心灵品味的却是海洋的辽阔;指尖滴落的是水珠,眼中折射的却是阳光的璀璨。这种感知的超越性,使有限的身体空间成为无限心灵宇宙的入口。
     诗作以 “《树科诗笺》2025.3.12. 粤北韶城沙湖畔” 作结,将个人化的创作场景嵌入文本,形成空间叙事的闭环。粤北韶城作为诗人的现实栖居地,沙湖畔的书写场景与诗中 “面前脚下” 的世界形成互文 —— 诗人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完成对抽象空间哲学的建构,正如本雅明在《驼背小人》中所述:“时空坐标的重合,构成了经验的星座。” 这种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普遍哲思的书写策略,使诗作超越了地域诗歌的局限,成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观照。
     四、结语:在方寸之间丈量永恒
     树科的《我嘅旅行》以微缩景观式的书写,在不足百字的篇幅中构建起地理、语言、心灵三重空间的立体坐标系。诗人以粤语的在地性激活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潜能,用日常化的场景解构传统旅行叙事的宏大话语,最终在 “身喺天下,心系天下” 的哲思中,完成对人类存在本质的诗意叩问。这首短章如同岭南园林中的 “借景” 手法,以有限的文字间隙,让读者望见无限的时空景深 —— 或许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空间的位移,而是心灵从 “看山是山” 到 “看山不是山”,最终抵达 “看山还是山” 的认知圆融。在这个被技术加速异化的时代,树科的诗作犹如一帖清凉剂,提醒我们在追逐 “五湖四海” 的同时,莫忘脚下泥土的温度,以及心中对天下的永恒关切。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写:“此心安处是吾乡”,当我们以诗意的心灵重新凝视空间,每一步驻足皆是旅行,每一寸土地皆成远方。
    喜欢。
  

第522章 《以方寸之笔写天地之大》[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