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17章 《粤语诗的在地性书写与文化解构》[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暴力的同谋。树科的书写如同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文化表层的伪善,暴露出隐藏在称谓背后的权力结构。
     三、口语叙事的复调结构与社会批判
     《契弟》采用口语化的叙事策略,通过近似对话的句式营造出复调效果。诗中 “你,咪成日挂喺口啦 / 边个钟意噈边个承受?” 的劝诫性话语,与 “讲嚟讲去,你哋嘟变态嘅……” 的总结性判断形成张力,仿佛不同社会角色在进行思想交锋。这种复调结构突破了单一视角的局限,使诗歌成为多元话语碰撞的场域。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复调理论,在此获得了本土化的实践印证。诗中的每一句台词都像是社会舆论的切片:既有对传统伦理的维护者,也有对边缘群体的同情者,更有对文化偏见的批判者。当这些声音在诗歌空间中交织回响时,形成了对社会文化心态的立体扫描。特别是 “神憎鬼厌?” 的民间俗语运用,将精英话语与大众认知并置,增强了批判的力度与锐度。
     四、地域文化记忆的诗性重构与现代性反思
     作为粤北韶城的本土诗人,树科的写作深深植根于岭南文化土壤。诗中 “粤北韶城沙湖畔” 的地理标识,将个体经验升华为地域文化记忆。粤语中的俚语、俗语如同文化基因,在诗歌中延续着地域文化的血脉。这种写作姿态既是对本雅明所说的 “灵晕” 的挽留,也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同质化的抵抗。
     然而,方言写作并非对地域文化的简单怀旧。《契弟》在呈现岭南文化特质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现代性反思的清醒。当诗歌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文化内部的偏见与歧视时,实际上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书写路径与赛义德的 “对位阅读” 理论不谋而合 —— 在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寻找既保持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表达空间。
     五、结语:方言写作的诗学价值与文化启示
     树科的《契弟》以粤语方言为利刃,剖开了文化表层的痂壳,让我们看到地域文化内部的复杂肌理。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方言写作的诗学突破,更在于其展现的文化批判精神 —— 它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应成为偏见的庇护所,而应在自我反思中实现现代性转型。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的当下,方言写作的意义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对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守护,更是对文学语言可能性的拓展。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言:“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被新的创作所激活的动态体系。”《契弟》正是以其独特的写作实践,为现代汉语诗歌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地域文化与现代诗学的交叉地带,开辟出一片充满可能性的写作场域。这种写作探索所带来的启示,远远超出了一首具体诗歌的范畴,成为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发展路径的重要参照。
    喜欢。
  

第517章 《粤语诗的在地性书写与文化解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