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与记忆政治
诗歌的结尾突然引入了一个历史宏大叙事:34;哼!你到底知唔知/话你知,呢个系秦始皇嘅架步!34;。将拖鞋、八字脚与秦始皇相联系,这一跳跃看似荒诞,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记忆政治。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34;书同文34;的帝王,是语言标准化的始作俑者。诗人将当代粤语者的身体姿态追溯到秦始皇,这一方面解构了历史伟人的神圣性(将其与34;拖鞋八字脚34;并置),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代语言政策与帝制传统的隐秘联系。
34;架步34;一词在粤语中既有34;架势姿态34;之意,也可指34;手段方法34;。这一双关语巧妙地将身体政治与历史政治联系起来。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在论述34;姿势34;的政治意义时指出,姿势是身体与权力关系的直接表达。树科将当代粤语者的行走姿势追溯到秦始皇,实际上是在揭示:任何语言标准化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身体规训,而今天对粤语的歧视,不过是这一古老权力游戏的现代表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深刻的是,这一历史联想打破了线性时间观,使过去与现在在同一诗性空间中对话。本雅明所说的34;历史天使34;在此显现——诗人从当代语言歧视的碎片中,辨认出了历史暴力的连续性。通过将秦始皇这一象征中央集权的符号纳入诗歌,树科实际上是在质问:当代中国的语言政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仍受制于两千年前的帝国逻辑?
四、抵抗的诗学:形式与内容的辩证
从诗歌形式角度观察,《坚嘢同流嘢》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全诗采用粤语口语写作,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诗歌正统性的挑战。在中国当代诗坛,尽管方言写作并不罕见,但像树科这样完全摒弃普通话语法和词汇的创作仍属少数。这种形式上的坚持,使诗歌本身成为其所倡导的文化抵抗的体现。
诗歌的节奏也值得注意。通过34;嘻嘻34;、34;哈哈34;、34;哼34;等语气词的穿插,诗人构建了一种近乎戏剧独白的语音效果。这种语音质感在书面阅读时会产生特殊的声学想象,使粤语读者能直接感受到母语的韵律美。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34;陌生化34;效果在此得到体现——通过坚持方言写作,诗人使读者对熟悉的语言产生新的审美感知。
诗歌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34;反驳举证示威34;逻辑脉络,这种论证式结构在抒情诗中并不多见。它显示了树科将诗歌作为文化论争场域的自觉意识。法国诗人佩斯曾主张诗歌应具有34;智力密度34;,树科的创作显然呼应了这一主张。他在简短的诗行中容纳了历史考证、身份政治和文化批评的多重维度,展现了诗歌作为知识形式的可能性。
五、余论:方言诗歌的文化复魅
在全球化与标准化的双重压力下,方言诗歌如同树科的《坚嘢同流嘢》,承担着文化复魅的重要功能。马克斯·韦伯所说的34;世界的祛魅34;,在语言领域表现为方言的式微与情感表达的同质化。而这首诗通过坚持方言写作,不仅保存了语言多样性,更恢复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世界观。
粤语诗歌的特殊价值在于,粤语是少数具备完整书面表达体系的汉语方言之一。这使得粤语写作既能深入民间生活的肌理,又能参与高层次的哲学思考。树科的创作正体现了这一优势——他将市井气息浓厚的粤语口语与深刻的文化反思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接地气又具思想锋芒的诗学风格。
《坚嘢同流嘢》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文化抵抗的意义不容小觑。在中国当代诗歌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窠臼或政治表态困境的背景下,这种植根于方言、着眼于日常、却又能接通历史深度的创作,或许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诗歌最后指向秦始皇的突兀转折,不仅是一个文化宣言,更是一个诗学启示:真正的诗歌抵抗,或许就在于这种将最当下的感受与最深远的历史记忆突然接通的能力。
喜欢。
第477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学的复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