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边界的思考。在人类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未知与未解之谜,并非所有道路都能通向真理的彼岸。这让人联想到屈原在《天问》中对天地万物的一连串追问,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的艰难。
“史前人类,族群记忆?咁始人呢?” 诗人对史前人类研究中的模糊概念提出质疑,揭示出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与矛盾之处。这反映出诗人对学术研究中某些似是而非观点的警惕,就如同顾炎武在治学中强调的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虚妄之言。
“中华民族,唯一文明!唯一栖息”,此句将批判的视角从自然科学、学术研究转向文明史领域,强调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这一观点与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 形成对话,诗人以坚定的民族文化立场,驳斥了文化相对主义中忽视文明独特性的错误观念。
通过这五个层面的论述,诗人构建起严密的逻辑链条,以诗性思维对伪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试图重新建立起对世界、对知识、对文明的正确认知体系。
三、文化坚守:民族精神的诗性彰显
诗中 “自古炎黄,路路一道!” 的呐喊,将诗歌的主题升华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高度。炎黄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根源与血脉。诗人在此强调 “路路一道”,并非否定道路的多样性,而是强调在多元的表象之下,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当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背景下,许多民族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消解的危机。树科的诗歌以粤语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展现出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像闻一多在《一句话》中对祖国的深情呼唤,树科的诗歌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与坚定守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时,诗歌中对伪哲学、伪科学的批判,也可视为对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关注。伪命题的流行会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侵蚀民族文化的根基。诗人以诗歌为武器,扞卫着民族文化的纯粹性与真实性,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担当。
四、诗学启示:批判性言说的当代价值
《通通嘟喺废话嚟嘅》的创作,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在语言层面,它打破了诗歌语言的单一性,证明方言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源,为诗歌注入新的活力与个性。其次,在思维层面,它展现了诗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诗歌不仅可以抒情,也可以成为批判与思考的利器。最后,在价值层面,它彰显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诗歌不应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应关注社会现实,承担起文化批判与价值引领的责任。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各种伪哲学、伪科学观点层出不穷,它们以看似合理的表象误导公众,影响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树科的诗歌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批判性思维审视周围的世界。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树科的粤语诗《通通嘟喺废话嚟嘅》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完成了一次对伪命题的有力批判与对民族文化的深情守护。它在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思考诗歌的本质、功能与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中,我们应借鉴其成功经验,不断探索诗歌的可能性,让诗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喜欢。
第466章 《批判性言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