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07章 《攀登的悖论》[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攀登的悖论》
     ——论《爬山嘅意义》中的存在困境与方言诗学的抵抗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写作犹如一颗带着独特光谱的星辰。《爬山嘅意义》以登山为喻体,在方言的褶皱里藏匿着存在主义的诘问。当诗人用34;我哋一路/查实要攀上几多山头34;开启诗篇时,已悄然将海德格尔34;此在34;的哲学命题植入岭南的山水肌理。这种方言与哲思的嫁接,恰似张枣所言34;汉语的容器盛满异域的琼浆34;,只不过容器换作了粤语的青瓷。
     诗歌中34;人山人头/江湖浪头34;的并置,构成精妙的意象蒙太奇。前半句以视觉的拥挤暗示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后半句突然切换到江湖的水态意象,这种跳跃暗合了本雅明对都市人群的观察——34;在人群中移动如同在浪涛中沉浮34;。诗人用粤语特有的叠词34;人头34;强化了这种挤压感,比普通话的34;人山人海34;更具音韵的压迫性。当登山变成群体无意识的狂欢,重阳登高的传统便显露出其荒诞底色。
     诗中34;半山唔到34;与34;到咗顶34;的群体形成存在主义式的对照。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描述的34;自欺34;状态在此得到方言诗学的诠释——那些中途折返者与登顶成功者,同样陷入意义的困局。34;真嘅,到咗顶噈得咗?啩?34;这句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通过尾音助词34;啩34;传递出不确定性的震颤,比直白的哲学陈述更具语言张力。这种方言思维对确定性话语的消解,与德里达解构中心主义的努力形成跨语际的呼应。
     诗歌中段出现惊人的视角反转:34;行山噈指望/人比山高?34;这个设问击碎了传统登山隐喻的升华模式。陶渊明34;采菊东篱下34;的隐逸、杜甫34;会当凌绝顶34;的豪情,在此都被粤语的现实理性解构。诗人用34;一条路走到黑34;的俗语智慧,拆解了进步主义线性史观的迷思,与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对功绩主义批判形成互文。粤语中

第407章 《攀登的悖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