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路” 的描写,让人联想到鲁迅在《故乡》中所说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两者都强调了道路的开拓性与未知性。而诗中 “上山容易下山难” 的感悟,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指出人生不仅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更在于面对结果与回归的挑战。
“人” 的意象在诗中以群体形象出现,“人山人头,江湖浪头”“个啲半山唔到,佢哋噈返咗归嘅,佢哋个啲,上咗山顶嘅”,通过对不同登山者状态的描写,映射出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那些半途而归者,象征着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而登上山顶者,虽实现了目标,却引发了诗人更深层次的思考:“真嘅,到咗顶噈得咗?啩?” 这种对成功的质疑,打破了世俗对目标达成的单一认知,促使读者重新审视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哲思的展开:对人生意义的多维追问
《爬山嘅意义》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人生意义的多维追问。诗人通过登山这一行为,层层深入地探讨了目标与过程、成功与失败、前进与回归等人生课题。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将登顶视为登山的唯一意义,将成功等同于目标的实现。然而诗人却发出疑问:“行山噈指望人比山高?” 这一诘问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与目标的关系。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倡导的顺应自然、超越功利的思想,诗人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应仅仅局限于征服与超越,而应关注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
诗中对 “下山” 的描写,更是将人生的思考推向了新的高度。“上山容易下山难啊,咪到脚震震先知喇”,下山的艰难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对心理与智慧的考验。这让我们联想到老子《道德经》中 “反者道之动” 的哲学思想,事物的发展往往包含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趋势。人生亦是如此,登顶后的回归之路,同样充满未知与风险,它要求人们具备不同的能力与心态。这种对下山的强调,使诗歌跳出了简单的励志叙事,转而关注人生的完整性与复杂性,展现出对生命本质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诗中对群体行为的描写,也折射出社会现象与人性弱点。“人山人头,江湖浪头”,描绘出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盲目与从众心理。许多人在登山(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只是跟随他人的脚步,却未曾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与价值。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普遍,人们在物质追求与名利竞争中迷失自我,而诗人通过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与价值选择。
四、诗学传统与现代性的融合
树科的《爬山嘅意义》在诗学层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从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来看,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 “起承转合” 的章法。开篇以 “我哋一路,查实要攀上几多山头” 起兴,引发读者对登山行为的关注;接着通过描述不同登山者的状态进行承接;然后以 “真嘅,到咗顶噈得咗?啩?” 这一疑问实现转折,将诗歌引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最后以 “上山容易下山难” 等感悟作结,完成对主题的深化。这种结构方式,使诗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规范。
在思想内涵上,诗作既吸收了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的哲学思想,又融入了现代存在主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诗人通过登山这一现代生活场景,重新诠释了传统哲学观念,使其更契合当代人的生存体验。例如,诗中对目标与过程关系的探讨,既体现了道家对功利主义的超越,又反映了现代人对生命价值的多元认知。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诗歌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展现出独特的诗学魅力。
五、结语
树科的《爬山嘅意义》以其独特的方言表达、丰富的意象构建、深刻的哲思内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范式。它告诉我们,诗歌不仅可以是对风花雪月的赞美,更可以是对人生意义的严肃追问;诗歌的语言不必局限于规范的普通话,方言同样可以承载深刻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正如诗中所展现的登山之旅,人生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是否登顶,而在于我们在攀登过程中的感悟与成长,以及面对下山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
喜欢。
第406章 《在山与路的隐喻中叩问生命》(粤语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