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而 “睇灵犀” 则表达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灵感和诗意的追寻。
意象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诗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强调了诗人要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进行创作。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也认为,意象是 “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树科在《诗歌步道》中,通过巧妙地编织各种意象,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三、结构的匠心:起承转合的艺术
诗歌的结构是诗歌内容的组织形式,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步道》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诗歌结构方式,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自由灵动。
诗歌开篇 “黐山黐水黐屋企,有花有草有人气”,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图景,这是 “起”。它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着 “张宰挥笔神自闲,我哋大家好欢喜”,进一步描述了诗歌创作的场景和人们的愉悦心情,这是 “承”。它承接上文,使诗歌的情感得以延续和深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诗歌嘅步道,我谂极谂唔明,行行复行行,步道喺布道?心有啲清明”,这里诗人笔锋一转,由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转向对诗歌本质的思考,这是 “转”。“谂极谂唔明” 和 “心有啲清明” 的矛盾表达,体现了诗人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使诗歌的内涵得到了升华。最后 “路路见意象,弯弯曲曲,缠缠绵绵睇灵犀……”,以对意象和诗歌创作过程的感悟作结,这是 “合”。它呼应前文,使整首诗在结构上完整统一,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广泛运用,它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审美习惯。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点明时间和地点,是 “起”;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具体描绘山中景色,是 “承”;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景及人,使诗歌内容发生转折,是 “转”;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志趣,是 “合”。树科在《诗歌步道》中借鉴了这种传统结构方式,并加以创新,使其更适合现代诗歌的表达需求。
四、诗歌与生活:诗意栖居的追寻
《诗歌步道》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的诗,更是一首关于生活与诗意栖居的诗。诗中描绘的 “黐山黐水黐屋企” 的生活场景,“沙湖畔,韶州广场嘅歌吟” 的文化氛围,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意栖居的追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 “诗意地栖居” 的概念,他认为人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上。在《诗歌步道》中,树科通过诗歌创作,将日常生活与诗歌艺术相结合,使生活充满了诗意。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沙湖畔、韶州广场吟唱诗歌,在诗歌步道上追寻灵感,诗歌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感悟生活的重要方式。
这种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创作理念,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诗歌与生活的界限,使诗歌更加贴近现实、贴近人民。当诗歌融入生活,它就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从而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
树科的《诗歌步道》以其独特的粤语方言、丰富的意象、巧妙的结构和对诗意栖居的追寻,展现出独特的诗学魅力。它既是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又是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创新。在当代诗歌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它提醒我们,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喜欢。
第376章 《方言诗韵中的诗意栖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