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5章 《诗性智识的方言突围与灵性重构》[1/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诗性智识的方言突围与灵性重构》
     ——论树科《识识灵犀》的岭南诗学范式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新诗陷入34;翻译体34;与34;口水化34;的双重困局时,树科的粤语诗《识识灵犀》犹如一柄犀角梳,在语言的肌理间梳通了被现代性淤塞的精神经络。这首仅有八行的短诗,以方言为手术刀,剖开习语套话的脂肪层,直抵汉语诗学的神经中枢。
     一、方言诗学的解域化实践
     当34;灵犀唔喺犀牛角34;的否定句式破空而来,诗人已完成对汉语诗学地理的重新测绘。粤语特有的34;唔喺34;(不是)与34;真系34;(真是)构成语言学上的34;克尔凯郭尔式非此即彼34;,将李商隐34;心有灵犀一点通34;的古典意境从普通话的平滑语境中剥离,移植到岭南方言的粗粝土壤。这种34;音义共生体34;(PhonoSemantic Compound)的建构,暗合索绪尔所指的语言任意性原则——在九声六调的粤语音阶里,34;犀飞利34;(犀利)不再是被词典固化的形容词,而是成为声带震颤引发的精神共鸣。
     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倡导34;我手写我口34;的方言实验,在此被推进至现象学层面。诗中34;噈通34;(触动)一词,其短促的入声韵尾[k]与34;镜明34;的阳平声[ing]形成声学对位,恰似青铜编钟的残响与玻璃幕墙的折射光相互咬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论及的34;俗语雅化34;机制,于此展现为34;超神圣/善心34;的张力结构:当粤俚34;犀飞利34;被置入34;魂魄—精神34;的形而上维度,日常口语便获得了《周易》34;穷神知化34;的哲学重量。
     二、灵犀意象的跨文化谱系
     诗人解构34;犀角通天34;的古老隐喻时,实际在重写一部压缩的东亚精神史。《山海经》记载通天犀34;角中有一白线直贯两端34;,葛洪《抱朴子》谓其能34;通阴阳、辟鬼魅34;,而在王阳明34;心外无物34;的澄明之境中,这种物质性灵物被内化为34;心体之光明34;。树科以34;灵犀查实喺魂魄34;完成意象拓扑学转换,使岭南巫傩文化中的34;跳僮34;仪式(注:粤北通灵巫舞)与宋明理学的心性论发生量子纠缠。
     宇文所安在《中国34;中世纪34;的终结》中指出,李商隐的爱情诗本质是34;对不可抵达之物的哀悼34;。树科却将34;身无彩凤双飞翼34;的缺憾性体验,转化为34;一点噈通到镜明34;的交互主体性瞬间——这令人想起禅宗青原惟信34;见山还是山34;的第三重境界。在34;镜明34;这个复合意象中,既闪烁着庄子34;至人之用心若镜34;的虚静观照,又晃动着拉康34;镜像阶段34;的自我确证,最终

第375章 《诗性智识的方言突围与灵性重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