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1章 《方言的复魅》[2/2页]

粤语诗鉴赏集 汉字靓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指出,真正的存在沟通需要34;密码34;作为媒介,粤语在此成为解密岭南人精神世界的特殊密码。当小草呼唤34;我要你哋,我哋一齐34;(我要你们,我们一起),其集体主义的表达方式,折射出岭南文化重视社群关系的伦理观,这与儒家34;群34;的概念一脉相承,却又带着广府人特有的务实与热情。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对行动的呼唤:34;向天歌,走天涯34;,这种浪漫情怀通过粤语表达时,产生了微妙的张力。粤语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贸易发达地区产生的实用型语言,用其表达34;走天涯34;的豪情,恰似在务实精神中迸发的理想主义火花。文化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中提出的34;地方依恋34;(Topophilia)理论,可解释这种情感——小草对34;海内山河娇娆娆34;的赞美,本质上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的深情凝视。而34;噈想咁起行34;(就想这样出发)的洒脱,又展现了岭南文化中34;敢为天下先34;的开拓精神,这与近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角色形成互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地方的飞地:粤北韶城的诗意重构
     诗末标注的创作地点34;粤北韶城沙湖畔34;,为文本提供了具体的地理坐标。韶关古称韶州,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要冲,韩愈曾被贬至此,留下34;雪拥蓝关马不前34;的慨叹。树科在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场所写作粤语诗,无形中构建了文化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所谓的34;第三空间34;——一个既真实又想象的诗意空间。诗中34;蓝天白云絮飘飘34;的明媚景象,与韶关作为重工业城市的一般想象形成反差,这种通过诗歌实现的34;地方重塑34;,具有现象学意义上的34;回到事物本身34;的意味。
     《小草吟吟》中自然意象的运用,暗合岭南画派34;折衷中西34;的美学追求。34;阳光,月明,星耀34;的并置,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又带有印象派式的光色捕捉。艺术史学家高居翰曾指出,岭南画派善于在传统水墨中融入西方绘画的光影技法,树科的诗歌同样实现了这种融合。当粤语的音韵节奏承载这些意象时,创造出独特的视听联觉效果,如同粤剧34;唱念做打34;的综合性艺术体验。
     诗中反复出现的34;一齐34;(一起)概念,揭示了广府文化34;同声同气34;的集体意识。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34;差序格局34;,在岭南地区表现为以方言为纽带的强社群关系。小草对34;我哋34;(我们)的强调,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诗歌转化。而34;向天歌34;的举动,又暗含客家山歌等岭南民间艺术的影子,使短小的诗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地层。
     结语:方言的诗学救赎
     《小草吟吟》通过粤语的诗性运用,实现了三层次的美学突破:在语言学层面,它证明方言不是标准语的粗陋变体,而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系统;在文化政治层面,它通过34;小草34;的微弱声音,完成了对中心话语的温柔抵抗;在存在论层面,它让被现代化进程压抑的地方性知识重新获得言说的权力。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的34;纯语言34;(reine Sprache)概念,或许可以用来形容树科的追求——通过方言写作,让语言回归其最本真的诗性状态。
     在全球化带来文化同质化的今天,《小草吟吟》这样的方言诗歌犹如一个个文化的34;飞地34;,保存着语言多样性的火种。当小草在粤北的夜晚呼唤34;我哋噈想咁起行34;,它不仅是邀请读者开始一段诗意的旅程,更是召唤我们重新发现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依然生机勃勃的地方性知识。法国诗人佩吉所言34;一切始于神秘而终于政治34;,或许正是对方言诗歌命运的最佳诠释——树科通过《小草吟吟》证明,最美的抵抗,有时只需一株会唱歌的小草,和它脚下那片沉默而丰饶的方言土壤。
    喜欢。
  

第291章 《方言的复魅》[2/2页]